三方面“赋能”,为中小微企业“输血”

近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要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优化对个体工商户的信贷产品服务,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

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为此,近年来政、银、企等各方都做出了多形式、多途径的努力和探索。比如,针对税收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税务部门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税易贷”;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搭建桥梁,组织银企对接;监管部门加大对银行业信贷结构中中小微企业信贷占比的考核力度……虽如此,仍有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尤其是在受疫情冲击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内。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也是解决国民就业的主渠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推动金融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殷切之盼,同时也是促进双循环、提升经济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加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其核心发力点在于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建设,破除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当前,要从三方面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赋能”,提升其为中小微企业“输血”的能力、意愿和可持续性。

一是拓宽资金来源,做大“资金池”。提高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首当其冲是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为此,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引导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还要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拓宽支小信贷资金来源。

二是开发金融产品,用好“金刚钻”。要坚持三个价值取向,积极创新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首先是安全性,即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开发并持续完善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贷款产品。其次是便利性,即通过加大普惠金融科技投入,精简办贷环节,加强线上服务,优化贷款审批手续等,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综合财务成本,提高融资便利度。最后是贴近性,即把握好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和特点,创新特色信贷产品,如依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等。

三是落实“尽职免责”,打好“强心剂”。要让银行小微信贷从业人员愿贷、敢贷,就要健全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比如进一步提高小微信贷从业人员的免责比例,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鼓励建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界定基层员工操作规范等,来免除小微信贷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正因当前中小微企业对融资有着迫切的需求,金融监管部门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个别银行违规收费、转嫁成本、存贷挂钩等变相抬高中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的行为从严治理,以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