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与人需(天理)是两个意思,人欲是过度的欲望(贪嗔痴之类),人需是正常的欲望(吃饭,睡觉)。天理如明镜,人欲如镜上尘。存天理,去人欲。即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人活着就会有欲望,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其实,欲望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正是有了欲望,人们才有了活动的动力。但是,如果追求欲望的心过于强烈,被欲望羁绊,为欲望所困,那么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因为它往往会导致灾祸的发生。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知之者众多。在《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辈出,似乎各个都异常勇猛,其中典型的当然是吕布了。吕布自小武艺过人,力大无比,辕门射戟更是将“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奇怪的是,如此英勇的形象却被后人叫作“三姓家奴”,为历史所不齿,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吕布做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表现得太过明显。无论是谁,只要和吕布的私人利益有冲突,那么吕布就会反叛谁。最初,他因为富贵前程而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后来又因为美女貂蝉而杀了义父董卓。
虽然吕布的人品为众人所不齿,但他幸运地得到了陈宫的辅佐,并在陈宫的尽力辅佐下占领了徐州。眼看着事业有所起色,努力下去必定能成一番事业。可是很遗憾,他又继续沉迷酒色,甚至在国家大事上,也对美女的话言听计从,不听谋臣建议,最终丧命白门楼。
其实,当时以吕布的武艺,称霸一方也是极有可能的,但他却因财色,自毁声誉,早年折命,这不得不说是悲剧。而导致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正是他放不下欲望,抗不住诱惑,往往因为一点小利而不顾大局,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死于非命。
《菜根谭》:“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若一个人能够做到每一个念头都清明,淡泊没有欲望,那么天地也不能将我改变,鬼神也不能把我差遣,更何况那些微不足道的琐事呢?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把淡定、宁静、无欲无求做到极致。诸葛亮本来想要隐居山林,“苟且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然而,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感念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不得不出山,但出山之时却对自己的弟弟说了这样一番话:“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这番话将诸葛亮那种无欲无求刻画得非常鲜明,还未出山,就思隐退。因为他知道,功成身退之后,隆中桑田才是他的归宿,这里有他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宁静与快乐。在这里,没有世俗的困扰,没有繁杂的俗物,他可以更加纯粹地面对自己,纯粹地面对生命与自然万物。虽然诸葛亮的愿望最终并没有实现,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内心深处的那种淡泊和宁静。相比之下,现在社会中有太多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以至于最终走上了歧途。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整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及至给自己引来灾祸,悔之晚矣。还有些人,以手中的权力为工具,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最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法律的制裁。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欲无求,那么灾祸自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理智地控制内心的欲望并淡然处之,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因为一念之差而办错了事情,此后无论做什么事情,怎么做都觉得是错误的。所以说,谨防这种一念之差犹如渡海时携带的救生气囊一样,容不得哪怕针尖一样大小的裂缝。只要是好的事情就都去做,才能一生无悔无愧。这种自我修持就应该像西方佛地的凌云宝树需要众多林木给予扶持一样,要在生活中多多积累善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为欲望所困,便会走向地狱,理智对待欲望,才能远离灾祸。对于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来说,欲望就如黑洞,永远也无法填满;而对于有自制力的人来说,欲望却如远方的绿洲,永远吸引生命向前。一个人不能没有欲望,因为没有了欲望,生活就会如一潭死水;但是,一个人的欲望也不可太多,太多了就会将自己淹没在欲望的沼泽里。明末清初时,出现了一本书叫作《解人颐》,这本书里也对人的欲望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
人的欲望就是这样,无限膨胀。如果我们对欲望不加以控制,那么,好一点的下场就是南柯一梦,欢喜恩怨都只是落得一场空,而严重点的却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灾难。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