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

文/糜乐平

生活离不开幽默,饮食里揉进幽默,便添加了趣味。例如饺子,古人按其形状雅称“扁食”,白面馍呼为“点心”,金银卷美名“金裹银”等等。而有些食物在百姓嘴里更是诙谐,充满了风味情趣。让人哭笑不得,又欲罢不能。

锅盔是旧时饼面铺饼匠的拿手面点,用发酵麦面裹油酥面,擀成长圆状薄片,包入红糖馅,先短后长卷起四边,表面刷糖饴,入无烟碳火炉烤熟,出炉后酥脆香甜,是一道当地美食。可来个顾客,大呼“来两个毛鞋底!”饼匠师傅的脸顿时拉长。

油旋饼在大师傅的熟练操作下,揉好的起面包油酥面,裹为卷,撅等份剂子,拧成麻花样,按压为圆形,刷糖饴,烤炙出炉后如一朵美丽花儿。看着自己的手艺,大师傅满脸笑容还未消失,进来一位粗鲁顾客,张口就来“拿两个牛屎片!”大师傅立即气得直翻白眼了。

鼓楼下的炸干货摊早早起锅烧油,赶制着蓬松的油条,酥香的麻叶,绵甜的糖腰,脆皮的油饼,烟熏火燎中的摊主还不误吆喝叫卖。不少过往的行人都驻足观望,这时急匆匆过来个后生,指着冒香气的麻叶、油饼,闷声闷气道:“串两个闪塌嘴,两个炉子档。”围观者哄然大笑,摊主火得差点把手当炸货伸进油锅。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繁峙南坡某村。中午时分,收工的张三夫妇和李四两口子快步回到一墙之隔的各自家中,张三夫妇忙着烧火滚水搅高梁面拿糕,而隔壁的李四两口子已坐在炕上吃开了母亲做的高梁面菜囤囤。下午出地路上,李四问张三:“吃的啥?”张三苦着脸答:“当锅一圪纠,你吃的啥?”李四得意地说:“讨吃行李”。

同样是那个困难时期,地处繁代两县交界处的一个村子里,王五正在为儿子厌食犯难。是啊,日日红高梁,顿顿高梁红,大人都吃得满胃顶酸水,何况是正在长身体的孩童。虽然今天是苦菜汤调饸饹,明天是烂腌菜焖饸饹,可万变不离其宗,日子久了,搁谁也烦恼啊。尤其是没耐性的孩童。

这时,小孩的爷爷王老五灵机一动,抓起一剂饸饹,撕扯顺溜,拿在下巴处,摇头晃脑哼哼几声晋剧,嘴里念叨着,谁吃了我孟良的胡彩,谁就是大英雄。孙子好奇追问孟良之事,于是孙子的午饭在故事的穿插中完成。

不久,“孟良胡彩”这个美名就传遍附近几个村庄。

没有淘洗,不加分栏磨出的高梁面是又疏又涩,蒸熟的饭食疏松无骨,味道呛鼻,让人难以下咽。于是在巧妇的妙手下产生出一种劲道十足,味道鲜美的食物,其做法是:洗干净的山药蛋用礤子擦成细丝,加适当咸盐、五香面调匀,拌入适量高梁面和水,揉搓成团,放置十几分钟,再揉。让山药蛋中的淀粉与高梁面密切结合。尔后,擀成一公分多厚的片,用刀切成长二寸,宽一寸许的块,入锅中箅上再用小刀把每个块顺长划三四刀,留三分之一不要划,这是因有淀粉,生怕蒸不熟。蒸二十分钟,待蒸汽无力时揭锅取出,蘸着油盐酱醋、葱花蒜末调好的汤汁开吃,那才叫一个美啊!

有人问此物何名?答曰:王公贵人吃猴脑,我们吃的是“猴脚板”。哈哈,看到此处的客官,请问您吃过吗?

饮食,饮食,就得有吃有喝。领略过上面干硬的食物,再来点稀滑的才算完整。

自古当地人就认准小米最养人,坐月子的女人顿顿离不开喝小米稀饭,又养身又下奶。为了不伤坐月人的肠胃,就把小米炒熟了熬着喝,这样一来,稀饭就熬不粘稠,被人笑喷为“蓝眼稀粥”,为解决这一难题,发明了“各伙饭”。此饭是把杂粮面唰到小米饭里,增加粘稠度,并把搓好了形似小鱼仔的面食下入锅中同煮,把稀粥跟主食完美结合在一起,连吃带喝一次完成,省时省力,后来就其状况,呼作“鱼钻沙”。

“挂面”是中国北方一种古老食物,它是以小麦面做主料,加咸盐、鸡蛋等辅料,经过棒擀、刀切、手拉等工序制作而成,其细如丝,长如发,形似胡须,故亦称“龙须面”。是过去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至今,县境内的婚事食盒里仍然存在它的身影。只是从过去的手工制作变成了机制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给派饭干部做一顿小米捞饭,米汤里再煮点挂面,跌个鸡蛋,炝一碗豆瓣酱,那是对客人的最高待遇。四方邻居闻着味道,馋得流口水。

某村一人,闻此味道后,念念不忘。终于在一次进城办事后,狠下心来买了一束挂面,揣回家后,等到夜深人静,才白开水下面,并跌了两颗积攒的鸡蛋。一阵狼吞虎咽,锅清碗净还意犹未尽。

原想着半夜偷吃,不会被别人发觉,不成想,隔壁邻居半夜跑肚拉稀上茅房,闻到了飘过墙的味道。第二天追着问他偷吃啥来。他回想着昨晚上油灯下锅中的情形,脱口而出“马尾套耗耗”。现今,这个称呼已成为“下挂面跌鸡蛋”的代名词。

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域内有一人去河北亲戚家走亲,回乡时,亲戚送其三五斤白面,途中此人就想,这等稀罕物,回家后一定要和全家人闯口闯口的大吃一顿。到家后,嘱其老婆做一顿扯面吃,老婆大喜,忙烧水化盐,活面擀片,扯了一锅又长又劲道的面条,浇上西红柿配青椒卤汤,全家人吃的那叫一个高兴。饭后,男主人吩付家里人对外不能说吃扯面。最小的孩子问:那要是有人问起,说吃啥呀?男主人觉得让孩子撒谎不好,可让亲朋知其独吃也不好,想了好一会儿,觉得扯面跟驴襻带形似,便道:有人问,就说吃的“驴襻胸”。多年后知其情景的村民,见了其家人,还逗趣问:今吃的是不是“驴襻胸”?

这些充满风趣的食品,既有人们对食物的直感和形判,也有对生活的无奈和心酸。但现如今,都已是过去式。当今社会,食物是人们攀比的噱头,决非隐瞒的对象。以上所叙,只是对经历过的人起点念想,未知晓的人提个警醒罢了!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

  • 厨房小白都能做好的荷包蛋焖面,吃过再也忘不掉这个味道!

    厨房小白都能做好的荷包蛋焖面的用料挂面或鲜面条 一人量 鸡蛋 2个蒜 2瓣 小米辣 2个小葱 1根 小石窖红烧汁 1罐盐 2克 米醋 适量食用油 适量厨房小白都能做好的荷包蛋焖面的做法 步骤1   准 ...

  • 这样煮面条,真是又简单又快手,味道还超赞,早餐晚餐都可以吃

    下班回家饿得腿软,十分钟煮一碗面,比叫外卖还要快一点儿,一碗面下肚,才有精力给家人做饭,打工人真的不容易啊.既忙工作又忙家务的妈妈们都想找到又快又好解决家人一日三餐的秘方,其实也不难,保持持续的烹饪热 ...

  • 面条是快手主食,这次不炒食也不凉拌,简单烧一烧鲜味十足

    面条,我们常见的主食之一,大街小巷里常见的味美小吃,比如羊肉汤面.牛肉面.鱼汤面.烩面等,各地风俗不同,面条的吃法也不同,它们的味道各具特色.而面条,也是我们家喜欢的快手主食之一,回家晚了,一份面条出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续】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续] 糜乐平 泱泱华夏,从古自今,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几许美食摇头晃脑地留下了赞颂诗句,多已不考.而下里巴人们对家常饭食恰如其分.随口而出的或注重相关性.或代表相似性的&qu ...

  • 滹源饮食文化之——乡村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乡村的味道 糜乐平 乡村是我国各地区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长期稳定的至关重要环节,是乡土文化与区域饮食的传承地,在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位于晋东北山间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续】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旧日间,村镇里最热闹的地方有三房,分别是碾磨房.豆腐房.光棍房.其中以光棍房为首,在光棍房里,粗俗不堪的话语,不拘小节的行为,只会引来众人的哄笑,不受丝毫节 ...

  • 滹源饮食文化之特殊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特殊的味道 文/糜乐平 我在前面做了一些当地饮食介绍,引起一些人对繁峙美味的关注.有人可能认为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美食是越来越丰富,生活会越来越滋润:其实世界的美好不是想象来的,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过去,当地一般人家待客有"一凉一热,烧酒管喝"之说.凉的指大凉菜,热的是大杂烩.这个大凉菜,只是一般人家的家常凉菜,主料用的是土豆丝.黄 ...

  •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里,产生了很多意义不同的固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约定俗成的美食.例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素粥等 ...

  • 滹源饮食文化之——温馨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温馨的味道 文/糜乐平 我的童年生活在红色的年代,集体是红色的,家庭是红色的,而我们大家的主食也是红色的.哈哈,奇怪吗?且听我给你解释: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人口猛涨,而粮食亩产 ...

  •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续)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续) 糜乐平 春节在我国传承四千多年,古人认为它是岁尾年首的交接日,遂而成为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这一日在老百姓心中份量很重,民间有"宁苦一年,不穷一天" ...

  • 经典传承!“八碟八碗”带你感受晋源饮食文化

    经典传承!“八碟八碗”带你感受晋源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