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漫谈
今天是冬至日,数九的第一天。上午讲完课,分别给亲近的人发了信问候,但没有收到他们的回信,也许他们忙碌,也许他们不像我对这个时节有记忆。记的初读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还真有点不太理解诗人的情怀。想这个农历十一月的日子离过年还有些时日,投宿在邯郸驿站里的白居易,为什么会在这一天夜里,灯前抱膝形影相吊时,还想象着家人在这样的夜里也如他那般坐到深夜,谈论着他这个瓢泊在外的人。原来周历以冬十一月为首月,冬至为岁首,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汉代虽改历,把正月作为一年的首月,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汉代天子冬至日进行祭祀或封禅,官府也举行庆贺仪式。唐代更是看重这个节日,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朝廷休假,商旅停业,亲朋好友相聚拜会,而奔波一年的诗人此日却不能回到家里与妻子儿女团圆,只能把羁旅之愁思亲之痛寄托在诗句当中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少,而且喜欢用某种吃法来庆祝节日。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七月十五吃包子。二月二还咬金咬银——吃鸡蛋。冬至节嘛,地域不同吃法各异,家乡地处晋北,冬天苦寒,故羊肉馅儿的饺子是首选。羊肉性温,饺子从滚烫的开水里煮出,经蒜泥醋里一蘸,热腾腾地下肚,从头到脚的寒气便被驱的无影无踪。冬至这一天,你走在街上,有人问你,吃饺子没有啊,如果你懒得做或忘记吃,就得赶紧把耳朵捂起来,因为问话人一定会说:“不吃饺子会被冻掉耳朵的!”“冬至到,雪花飘,家家户户吃水饺”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
说起这个习俗,我们自然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医圣张仲景。正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忠君爱国一样,冬至日吃饺子是因纪念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看到乡民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便让其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从此,“娇耳”便成一种食品,只是名称不断演化,现在,统称“饺子”,俗称“扁食”,为区别于“莜面角角儿”我们还叫它“小角角儿”。特在冬至日吃它,是要我们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所以不论贫富,饺子是家家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吃不起白面和肉的人家,也得包几个杂噶面的素馅儿饺子吃。
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开始了。不过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数九数九,冬去春来。过去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所以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说起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我想说些关于这个习俗的话题。我觉得百姓的伟大就在于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声有色。在没有音视网络的年代,在一切农活都不能干的季节里,他们在炕头上,在火盆旁,在油灯下,其乐无穷地做着这样的事: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或者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雅致的人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上联写“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花瓣描尽,格子涂满,对联填平,走出户外,便是暖风吹雪,梅花绽妍,人间又一春也!数九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养而定。
记忆中的数九时令,大雪覆盖冰冻三尺,人们很少户外活动,可孩子们是室内关不住的。溜冰车,推铁箍,打豆球,玩的五花八门。不过男孩子玩的最多的是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不论谁家手巧的妈妈给缝制个皮托子,我们小伙伴几个就散开了四下找寻鸡毛,插上绒毛,再配几根晃翎,踢起来又稳当又漂亮。有时候还卷一张纸,剪成碎纷纷的条,安在两三个铜制钱上,踢的也不亦乐乎。大人们忙自己手中的活,几乎不参与。后来踢毽子的活动在老年人中流行,只是场所选在公园。这几年是老、中、青都参与,许多地方还成立了“毽子协会”。时令不分,地点不论,只要有处空地,就能围成一圈,你传我踢,花样翻新。毽子很漂亮,羽毛多是鹅毛,染的五颜六色,橡胶底座都是机器制成,不像当年我们的手工制作,为了做毽子我总是偷悄悄地拔邻居家公鸡的尾巴毛。
冬至节,旧俗宴请教书先生,现在这种尊师风俗已经被别的形式取代了。我知道,时代在发展,文化在传承,节日文化会随着我们的生活演变而提升的更加丰富而厚醇。
侯贵荣,繁峙中学教师,县作协会员。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