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康德看来,这个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小问题:人能够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
康德是我最敬仰的哲学家之一,康德哲学虽然晦涩难懂,但结论却是柳暗花明,指向的是一个终极关怀——人的问题。
康德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思想给哲学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更在于他用哲学的精妙,在其“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著作中解答了上述人生问题。
康德(1724年4月-1804年2月)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从未走出过自己出生的小城柯尼斯堡。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课、进餐、散步,时间都非常固定,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康德会准时在一条菩提树小道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读完,不得不放弃例行的散步。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淡泊的生活方式,使这位清瘦矮小的哲学家活了80岁。康德散步的那条小路今天还在,被称为“哲学家之路”。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头上的星空是康德对自然的探索,心中的道德律是康德对自由的追寻。康德一生对知识的探索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主要成果是《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著作的出版,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具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包括前述的“三大批判”,给哲学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人能够知道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人能够知道什么”问题,这是认识论层面的哲学。
从古希腊到近代的理性主义时期,西方哲学都是在探讨本体论和认识论,即世界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认识世界。所有的脉络都遵循着一个套路,主体对客体的符合,即先有客观实在,而后人们去寻找客观实在背后的本质规律。
而康德则一反这样的思路,不再认为主体符合客体,反过来客体是符合主体的。康德认为,知识就是客体符合了人的主体认识形式后形成的。康德颠覆了前人的思维模式,正如哥白尼完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革命一样,康德完成了哲学上的革命。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因为事物已经过认知主体感官条件的“加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在知识的范围上划了一个界,有一部分知识是可以认识的,有一部分知识是无法认识的。我们看到的这个实实在在的大千世界,花草树木、星空大地、人和动物等等,这些现象是我们可以认识的。而现象背后是什么是不可知的,它被康德称为“自在之物”或“物自体”。
就像我们相信颜色、声音、气味、口味是真实的一样,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我们心灵世界的经验,我们“知道”的世界,仅是一个复杂的对有组织的表象的编织物。
没有什么是纯粹的,没有什么可以不受心灵的控制。就连科学家珍贵的“自然规律”,这被认为是普遍的和不可改变的,也是心灵的贡献。康德的思想消灭了关于所有事物的确定性,包括关于上帝、永恒性、救赎和自由意志的确定性。
“自在之物”是不可以被认识的,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传统形而上学的目标是去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康德在这里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自在之物”,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逾越这个界限去探究背后是什么,“自在之物”断了形而上学的路。
为知识划界,实际上是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实践理性留下了空间,为道德和信仰留下地盘。
人应该做什么?
《实践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人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实践领域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行为领域,它涉及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这些法则就是道德律。
康德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物理存在,也是一个精神存在。在现象界,人要遵循自然法则,如生老病死,你不得不遵守,从这方面来说人是不自由的。
但在伦理和道德领域,人有选择的权力,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为道德提供了前提,你可以选择为善,也可以选择为恶,这个领域充斥着价值观和各种准则。
康德认为,行为只有满足了普遍性原则、自律原则,没有功利色彩才能称得上道德,进而得出了“理性为自身立法”的结论。
康德指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实践理性的最终目的或者说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因为人的局限性,要达到“至善”的高度,光靠道德是不够的,还要诉诸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康德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人可以期望什么?
《判断力批判》解决的是“人可以期望什么”问题,人的审美和情感有哪些,它是康德解释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一座桥梁。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感官给心灵提供了原材料,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但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充满了欺骗。
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认为,美感是有共性的,比如每个人都会对花朵产生美的感觉,人们充分享受到审美的快乐。但美学情感完全是主观的,美是纯粹的经验。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