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就已经发明了指南针的前身“司南”!
山海经在数学、物理、化学方面也有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极其宝贵的价值。《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这段记载翻译成现代文是:“舜帝命令竖亥测量地球的大小,结果得出从东端的巴西布朗库角到西端的非洲佛得角,总路程为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约为25万公里)。竖亥右手拿着算筹,左手指向青丘囯北面,称青丘囯(今巴西一带)北面的布郎库角是从中国向东所能到达的最东端。
从巴西布朗库角到非洲佛得角,一路要经过复活节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北非。大家知道,地球赤道周长为4万公里,由于竖亥等人走的是曲线,路程应是地球周长的几倍,为二十几万公里,所以竖亥的测量结果是可信的。测量以上路程,必须运用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从数制来说,当时一万万为一亿已普遍为大家认同,而不是十万为一亿。这表明当时的数学已达到一定水平。
竖亥能非常自信的肯定青丘囯(今巴西)北面的布朗库角是从中国向东所能到达的最东端,表明当时人们已有很准确的辨别方向的仪器。而据《山海经·北山经》,当时的灌题之山已发现磁石,所以可以推测当时已会用磁石制造司南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指南针的前身“司南”是春秋时发明的,但山海经的记载却表明,中国在原始社会就会利用司南,这在物理学上是一项极重要的科技成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