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黄河
邂逅黄河
文/张萍花
不到壶口,你永远也不知道黄河有多壮观!
站在气势磅礴、飞花溅玉的壶口瀑布前,心中反复萦绕的,只剩下了这句话。
也不是第一次邂逅黄河了。
2012年去西安时,乘车途经黄河大桥。老公提醒:过黄河了!顿时一扫旅途萎靡,精神大振,开车窗遥望,只见水面辽阔,浩浩汤汤,一派黄色扑面而来。来不及细看,车子已是飞驰而过,这一场和黄河的邂逅,只留下了“黄河真黄啊”的印象。
于是,一直渴盼着能真正近距离拥抱一次我们的母亲河。心心念念间,到了2018年暑假。刚一放假,就迫不及待地启程前往偏关老牛湾――这个黄河入晋的第一湾,也是离家乡最近的观赏黄河的景点,一向颇有盛名。
蜿蜒的山间公路,稀落的游人,沧桑的土堡,在近三、四个小时的颠簸后,偏关老牛湾终于进入视野。目之所及,是深深的峡谷,在这里,黄河呈一个S型湾,滩涂神似老牛在探头饮水,故得名。站在峡谷边,抬眼可见对面有房舍俨然,是鸡鸣三省的内蒙。左侧,晋陕大峡谷中,黄河水静静地流淌,像一匹遗落在山涧的黄色土布,任岁月为笔,在上面书写着历史的记忆和当代的希冀。岸边树木婆娑,有杏树和一些不知名树木,只是都枝叶暗沉、枯黄,好似被曾经的烽火蒸干了水分,失去了应有的娇嫩颜色,却也显得异常坚韧。右前方,凝目远眺,隐约可见一段废旧城墙延伸到水面。这里,就是黄河与长城的握手处。恍惚间,仿佛还能看到文明与野蛮的一次次碰撞,守护与扩张的无数次拉锯。这里的每一处山水,或许都曾经浸润着鲜血。这里的每一方风云,似乎都曾经熏染着硝烟。只是,都掩于岁月的风尘,藏于悠远的传说。
这里的黄河,沉寂,平和,内敛,是我们记忆中父辈的形象,好似把昔日的辉煌都藏进了沧桑,只是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默守护。可是,我意向中万马奔腾的黄河哪里去了呢?
终是意难平。八月底,抓住暑假最后的尾巴,再次追寻黄河的踪迹,来到了吉县壶口,终于看到了黄河奔腾怒吼的雄浑场面。或许,这,才是我心目中黄河该有的样貌!
远远望去,水势浩荡,一派汹涌。还没到近前,已闻水声轰鸣,已有水花扑面,鼻腔里满满的都是黄土的味道。岸边近50米,地面岩石上铺着厚厚一层细腻的黄土,都是由飞溅上岸的黄河水沉淀而来。走近岸边观景点,隔着铁丝网,黄河瀑布扑面而来,那种无与伦比一往无前的气势撼人心魄。张口结舌间,大脑似乎都成了空白,再想不出有什么贴切词句可以用来描绘此情此景。李太白那句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蓦然冒出来,好像,也只有它能描摹一二了。
我为瀑布所震撼,却不明白为何叫壶口。当地友人介绍说,这段黄河由于河床骤然收束,河水波涛翻卷,势如巨壶,倒悬倾注,一泻千里,所以才得名壶口。还说,往年,人们可以沿着石崖一道被水冲刷出的石槽绕到瀑布内观瀑,领略那铺天盖地的洪流从头顶越过,那才是真正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那种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想来更加激荡人心。可惜今年由于降雨多,水量大,原来的观瀑布处都被淹没,出于安全考虑,岸边围起了铁丝网,游人只能远观。可即便如此,那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依然令人深深折服。
眼前,一挂挂气势滂沱的黄色瀑布,仿若黄色巨龙,疾流直下,在水面腾起一片白色的水雾,似腾云驾雾,涛走云飞。耳畔,水声轰鸣如雷,好似千军万马过境,地面都在微微震颤。对岸,陕西崖壁上,有五个鲜红的大字“黄河大合唱”,铁钩银划,直击人心。忍不住血脉偾张,心跳加速,恨不得也来高吼一曲《黄河大合唱》,以宣泄内心的激荡。前所未有的热血沸腾,前所未有的激情澎湃,或许,这,就是黄河的力量!
这里的黄河,是个年轻人,充满朝气和激情,从不屈服,从不低头。面对外敌,奔腾嘶吼,奋勇搏击,令风云变色,让世界瞩目。这是中国的动脉,也是中国的脊梁!
这养育了中华儿女哺育了中华文明的浩浩大河,怎能不让人心生敬畏?
灌一瓶黄河水回家,也收藏那奔腾汹涌的大河于心中。从此,梦里梦外,我的黄河都触手可及。
文字责编:刘炳全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