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四大石窟之万佛寺石窟
清凉山万佛寺与钟山石窟、石泓寺、千佛寺并称陕北四大石窟。万佛寺又名万佛洞,位于延安市内清凉山上。宋代范仲淹曾作《清凉山漫兴四首》其三曰:“凿山成石宇,鑱(chán)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
清凉山,得名于佛教教义,意为从世俗轮回中解脱出来,到达清凉的涅槃理想境界。隋唐以来,清凉山融佛教和道教于一山,《延安府志》载,山上殿宇嶙峋,金碧辉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谓之“金仙胜境”,享誉三秦。
1937年1月-1947年3月27日,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设在清凉山上,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依山凿石而成,主要万佛洞、三世佛洞、弥勒佛洞、释迦洞、仙人洞、观音洞等,初凿于隋唐,落成于宋代。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题延州圣僧穴》:“定力无涯不可称,未知何代坐禅僧。默默山门宵闭月,荧荧石壁昼燃灯。”可见唐代已有僧人凿穴礼佛。明弘治《延安府志》:“万佛洞内,大小石佛万余。”万佛寺已规模宏大。
1934年冬,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听到陕北民众关于保护万佛洞石窟的呼吁后,立即上书国民政府内务部,要求对清凉山石窟采取妥善保护措施。次年元月《西京日报》载文:“陕西省政府近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函称,顷准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函,以陕西肤施清凉山石佛,刀工秀致,宜酌定办法,以资保护等情。查肤施清凉山洞石佛,据原函所称,刀工秀致,罕与伦比,自应力加保护。即希贵政府令肤施县政府,一面妥为保管,一面将石佛摄具照片,编成该洞略史,及现状说明书,一并呈报本会……”蔡先生义举为中国石窟保护史留下一段佳话,也为清凉山石窟增添了一件动人的文化轶事。
此窟壁上镌刻千佛像,最引人注目的是侧壁上的自在观音像。侧壁上两尊观音像并排而坐,因为窟室原貌被破坏,外侧的一尊大半个身子被砌进了外墙里,仅露出一只右臂。这里原为新华社印刷厂旧址所在地。
自在观音像是陕北石窟造像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题材,在清凉山万佛洞的诸窟室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万佛洞,亦称一号窟,是清凉十八洞中最大的一个,宽17米,高6.7米,深14米。窟中央有基坛,高1.43米,长11米,宽5米。基坛四角各有屏柱一根,上承窟顶。坛上有三尊泥塑佛像。上方窟顶有八角覆斗式藻井三个。门洞两壁及写壁上均凿有较大的佛龛,里面有较大的佛、菩萨像各二窟内四壁及大屏石柱上雕有形态各异的石佛万尊。东屏柱正面雕有释迦牟尼涅槃故事,弟子围棺哀泣的场面,生动感人。从造型风格看,应为始于隋唐,盛于宋,重修于金元明。
三世佛洞,亦称二号窟,洞宽5.9米,高4.6米,深4.6米,东邻万佛洞。正面北壁雕有释迦牟尼三世佛与迦叶、阿难二弟子。左壁是文殊菩萨骑狮像,右壁是普贤菩萨骑象像。两壁洞口处,对刻着威风凛凛的韦驼和增长天王像。十六罗汉壁刻刻工洗炼,神态动人。该窟为宋代作品,石雕工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弥勒佛洞,亦称三号窟,开凿于明代。处于三世佛洞上方。窟宽6.7米,高4.8米,深9米,建于明代。正中莲台高2米,仰坐高1.8米袒胸露腹,喜形于色的“皆大欢喜”的弥勒佛。上方窟顶有藻井一个。洞口有联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洞内左右壁上雕千佛像一排,前面刻有童子拜观音等佛教故事。
释迦洞,窟内原有释迦牟尼坐像等。开凿于宋代。洞窟略呈方形,窟顶中央为仰莲藻井,四周均为棋格形藻井,现存十二格,雕有飞天、朱雀、苍龙、宝相花、几何纹、如意云纹、园林、水浪等。全部雕塑构成了一个佛教理想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风格上看,应属明代前后的作品。
在清凉山上顶有一琉璃塔,原址在唐家坪村,1985年迁建于此。在塔身上有铭文“崇祯二年八月十一日造成,山西汾州府匠人侯大阳”。平面八边形楼阁式,外砌琉璃砖。
| 相关连接 |
| 广而告知 |
▼
千年史迹 百年旧影
两千余帧古典摄影呈现中国文脉
《中国文化史迹》十二卷,著名艺术考古学者常盘大定(一八七〇——九四五)、关野贞(一八六八—一九三五)合著。原书系日本法藏馆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间陆续出版的珂罗版图录,单页印刷,盒装,共十二辑,收图两千余幅。此次出版即据之影印复制。《中国文化史迹》一书含括中国山西、河南、广东、湖南、江苏、浙江、福建、河北、山东、陕西、四川、湖北、江西、安徽、北京等地诸多名胜古迹、古建遗址及市井图像,最早的照片摄于一九〇六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称赞是书:余治中国建筑史,初引以入胜者,其唯《中国文化史迹》诸书,图文并茂,考订精核,私淑焉,四十年来未能去怀。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历经沧桑巨变,今借《中国文化史迹》两千多帧弥足珍贵的百年旧影,以更加真切地感知华夏文明之精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