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34)关于三位舞台导演

《音配像纪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于三位舞台导演

介绍舞台导演,首先应该介绍迟金声老师。

  我早就认识迟老师,知道他是马连良先生的弟子,我国著名的京剧导演,是闻名遐迩的现代京剧《沙家浜》电影的导演之一。他是李瑞环同志要求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录制“像·音·像”的艺术把关人之一。
  但是真正有了很多接触并较多了解迟老师的情况还是在我主持音配像具体工作之后。
  2001年10月13日下午他也参加了李瑞环主席在津召开的明确我接任负责音配像具体工作的会议,也参加了第二天上午由方放会长主持的研究如何落实李主席要求把音配像继续抓好的会议,特别是商讨近期录制的剧目与计划。

大家都很负责地提出意见,对近期录制的剧目基本一致。我因刚刚负责,有些情况不了解,会上没有多说话。但当天晚上我就收到迟老师请人给我转来的一张便条,提出对近期录制剧目的具体建议。他还提出可以先录马先生的《清风亭》,这是马先生的代表剧目之一,够分量;同时他很熟,又是马先生亲授,可以由他来录,能够尽快重新启动音配像工程。我们研究后向李主席请示,瑞环同志同意。经过十来天组班排练,10月28日,马派名剧《清风亭》便进行配像。《清风亭》的剧情是:张元秀与贺氏夫妻家贫无子,拾得婴儿,起名继保并抚养13年。继保得知张氏夫妇不是自己亲生父母,逃出家门,得遇亲母周桂英,张元秀追至清风亭,知周确是继保母亲后,只得让周将继保领走。继保中状元回乡祭祖,又到清风亭。这时张元秀夫妇年老体衰、生活无着,已沦为乞丐,哀求继保相认。继保不但不认,反责以冒认官亲,二老悲愤至极,在清风亭碰柱而死。可想而知,迟老师饰演张元秀,表演十分地吃功夫。尽管那年他已是80岁老人,但由于功夫扎实,配像表演十分地投入与到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老夫妻两人对继子张继保的真爱希冀与最终被遗弃的无奈悲愤,催人泪下。一出《清风亭》,标志着因谢国祥同志去世而中断的音配像工程又继续进行了。
  迟老师在音配像处于特殊困难时候,如此竭尽全力地支持,首先看出他对音配像有着很深的感情,同时也是对我这样的晚辈真心实意地扶持。我一直把他给我的那张便条保留了下来。迟老师后来还为马连良先生在1954年演出的《三字经》录音配了像。我就听到李主席说:《三字经》完全用道白把“三字经”编出来,非常诙谐。迟老师对音配像贡献很大。我们音配像工作主要有:征集并筛选录音——整理录音——确定配像主演与班底——按照录音进行排练——现场配像——后期制作——校对审查——出版光盘——发行销售九项程序。迟老师对由他导演的剧目从整理录音开始,经常与录音师刘怀萱、王联生和该剧目的艺术指导一起对录音进行加工,包括补漏降噪;对配像主演和班底,我们往往也征求他的意见,最后由李主席批准;排练更是由他负责的事情,他要求很高;现场配像时他和同为导演的马崇仁老师与电视导演阎德威共同负责,他们都很认真,经常是配几遍才过关。由于迟老师对京剧艺术修养很高,人品又好,是个十分值得信赖的人,所以很多情况下对应录剧目,我们在报李主席之前都先征求他的意见。

  迟老师的工作精神也令我感动。他非常敬业,在排练场和配像现场一盯就是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排练或录像中为了节约时间,他有时就跟大家一起吃盒饭。他不但自己年事已高,夫人更是长期卧病在床,家庭负担不轻。但是迟老师一旦工作起来,真正进入忘我的境界。

  2005年,与迟老师共同生活半个多世纪的老伴儿去世了,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但是他抓起音配像来仍然是那样地孜孜不倦。担任音配像舞台导演的主要还有马崇仁老师。马老师是马连良先生的长子,是京剧界有名的专家,北京京剧院的剧目配像,基本上都是由迟金声、马崇仁两位先生负责。从1994年音配像批量录制,马老师就积极参加,即便后来身体不大好,尤其是2000年其夫人去世以后身体状况特别是视力很差的情况下,仍然和迟老师一起指导排练与录像,他为音配像特别是马连良先生剧目的录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曹韵清老师基本负责中国京剧院的剧目录制。他人品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他和迟、马二老一样认真,保证了中国京剧院剧目录制的水平与质量。曹先生在音配像工程中找到了极大的愉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音配像是“我晚年最幸福的时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