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口传郑曼青太极心法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

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

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1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翫之。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於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於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

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曰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於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是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於此矣。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字下手不为功。

十一、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

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後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

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抖出之。此之谓牵。

因牵动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柢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

杨澄浦对练习太极拳者的六点忠告

原则上说,练太极拳的感觉是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练出沉来以后,一段时期有一段时期的感觉,下一段时期是什么感觉是不知道的,也就是不能提前预想下一个感觉。

就说松肩坠肘吧

当肩关节开始松开,就会慢慢的觉得手臂发沉,并且慢慢的膨胀,感觉如同手臂绑着沙袋,随着肩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沉重感就会越大,做动作时就会感觉沉重、很累。

这期间就会感觉做动作用的是肩关节的力,也就是不断地锻炼关节肌,使得关节肌无形中增加力量,手臂越沉,那么以后慢慢的关节肌的力量越大。

由于练得时期、程度不同,简短的说一下感觉

1,感觉手臂开始沉。

2,感觉关节肌在带动手臂。

3,感觉手臂膨胀、手的膨胀。

4,某些动作,如抱球,感觉如同真的抱一个气球,两手臂之间有弹性。

5,手掌或手指,如同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同真的针扎感觉一样,嗖嗖的有疼感。

6,手掌开始通红,严重时变成青紫色,后回到红色。

7,做勾手时,感觉有一个小玻璃球,随着脉搏,顺着手臂撞击手腕的脉门。

8,感觉手臂变成垒球棒子,小手臂粗,大手臂细,通过环,吊在肩膀上。

等等吧,还有一些细小的感觉就不多说了。上面说的的手臂练出沉来以后不断涌现出来的感觉,可以说,有的感觉短一些,有的感觉长一些,此起彼伏,不断涌现。

撑劲的感觉,就要与脊椎有联系了,感觉上就如同一个篮球框,绑在一棵树上,篮球框是往下坠的。

篮球框是圆的,不管哪个方向来力,都有向外的膨胀力,这就是简单的撑劲。

纯粹从感觉上说,既有向下的沉重感,又有向外的膨胀感,属于这两种感觉的复合感。

身体在练出沉来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

1,感觉浑身绑满沙袋,感觉非常沉重,很累。

2,如同站在齐脖深的水里做动作,感觉有阻力。

3,如同浑身绑满皮筋,感觉做动作非常费力。

4,如同身体像冰一样,感觉从上到下,慢慢的融化,化的部分感觉变成水,没化的部分感觉是冰,感觉冰在托着水,并逐渐的向下融化(气练出来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5,关节逐渐的练开了,逐渐的感觉滑动性增加了。

6,做动作时,感觉肢体一下子就滑动到位了。

7,脚下的踩劲特别大,感觉能把地下踩一坑。

8,感觉肚子会随着动作转。

9,腰胯漆脚没磨好的地方,感觉坐汽车里,走在一些警示线的地方,有一种咯咯愣愣的颠簸感。

10,练开跨时,感觉跨部向外又酸又胀。

11,感觉腿和跨,如同一个要散架的凳子,身体坐在凳子上忽悠忽悠的练拳。

12,腰与跨,如同两跨之间是一口锅,腰裆感觉是一把铲子,往前去的时候,如同用铲子在铲锅里的菜。

也是等等吧,不细说了。

说明一下

有的人手臂练得好,有的人腰胯练得好,有的人棚劲练得好,有的人练得粗一些,有的人练得细一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差别的。从感觉上说,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些东西必须练出来,比如说身体整体的沉重感、腰挡劲、脚下的踩劲、还有气,只有练出这些才能代表太极功夫。

在叮嘱一句,练拳时千万不要想感觉,想感觉是错误的,大脑在练拳时就不应该有这些想法,只按照要求练拳即可,练出以上这些感觉时,可以跟以上说的感觉进行比对,也许还能练出别的感觉。

一切感觉都会在练拳中出现,决不能找,是不求自到、水到渠成的。

如果我加上轻重量的沙袋在手臂上,放松身体然后利用升降桩来锻炼筋与关节肌,可以吗?

身体决不能加上任何物体练拳,一旦加上物体,就会用到某些部分的肌肉力,直接影响你的放松。

再有一旦用到肌肉力,就会练不出气来,因为这个气,只有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才能练出来。

如果想练关节肌的力,可以用推手的方法练,但本人不赞成这样,因为这时还没练出沉来,一旦关节肌很强壮,就会影响到肩部的放松,那么,手臂练出沉来就会慢。

应该就趁着关节肌没劲的时候练拳,那么就因为关节肌没劲,更容易放松不使劲,所以才更容易练出手臂的沉来。

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传。幸世之同仁共勉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