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利国:留守儿童,真让人心酸
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话题,也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又是很难解决的难题。过去只是农村存在留守儿童,现如今城市也有很多,可以说是一个普通现象。就目前来看,第一代留守儿童的孩子又成了留守儿童,虽然物质条件都好于过去,但儿童的心理缺乏安全感越来越強,有的已经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数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农村仅仅靠种地,是很难维持生计。大多数选择出去打工,刚开始只是男同志外出打拼,女同志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及经营自己的责任田。近几年土地流转集中管理,地里的活没有了。而在城市打工人员工资年年上涨,请工十分困难,不少人就带妻子一起出门打工,夫妻同干一个工种。因此孩子交给双方老人照顾。城里很多人过去有固定工作,随着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工厂倒闭,也只能自谋职业,很多也参加了外出打工行列,孩子也交给父母。他们人虽然在外地,但一心挂两头,父母年轻身体健康还可以,而年龄大的父母,儿女在外地始终放心不下。可为了生活只能是忍耐,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多寄些钱回家。他们平时很少回来。找一份工作不容易,舍不得来回的花费,只能到春节才能回来一次,待不到半个月又要离开父母子女家乡。我曾遇到一位老乡,正月初五两口子就出去打工,我问他们为什么走这么早?他们说,初八以后票难买,早点出去可以多干几天,况且有时活也难找。是呀,我们很多农民工工作都不是很固定,需要四处奔波,有时一个月也找不到事干。
老人在家照顾留守儿童存在很多弊端:
一是年龄大了真是力不从心。老人想照顾好,但身体状况不允许,有一位老人七十多岁,身患糖尿病,有时自己都支撑不住,还要给孙子做饭洗衣服,有病时还需要孙子照顾。
二是教育缺失。很多老人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人,本身没什么文化,很难辅导孩子的作业,即使是小学一年级,老人也难以完成。孩子的学习如何?老人一概不知,就连家长会多数也是缺席,这只能说明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也许有人会说,可以上托管班或找人辅导,这个办法可以,但费用太难了。
三是安全感差。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第一监护人,父母不在身边,如果是交老人照顾,老人就有责任承担监护权利。这给老人增加了责任,整天为孩子提心吊胆,生怕出现问题不好交待,如果孩子太小,宁可在家玩也不能出去冒风险,可小孩不懂事,也不理解老人良苦用心,乘你不注意就跑出去了,因为他们要了解世界,追求新鲜事物,探索未知。
最近发生一件让人痛心的事。一对夫妻长年在外地打工,今年春节因疫情在当地过年,两个孩子,大儿子十二岁,小女儿五岁,老父亲68岁,留在老家农村照顾孙子孙女。老人对孩子要求比较严,平时放学回来不许出门。春节放假期间哥哥带妹妹,妹妹小一切听哥哥的。正月的一天,爷爷外出有事,告诉两个孩子在家玩,可是他们在家待不住,就乘爷爷出去的机会,自己到江边去玩耍,妹妹不慎掉到水里,这下可急坏了哥哥,他迅速跳入江中营救妹妹,因水太凉,淤泥深,杂草丛生,妹妹没有救上来,哥哥的命也搭进去了。爷爷知道后,伤心欲绝,精神崩溃。两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的监护下死去,无法向她们的父母交代,当天喝农药自杀。一天时间,一家人失去了三条生命。事后说什么的人都有,不管怎么讲,老人监护责任没有尽到。我们无法指责老人,只能说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
四是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感情逐渐淡化。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也是很难弥补的缺憾。在计划生育单孩政策时期,有的为了躲避罚款,生下来后寄养亲戚家,几年后接到身边,双方都觉得陌生,长大了也存在面和心不和。现在许多留守儿童由双方老人带,一年见到一面,有时父母打电话孩子都不想接听。有的父母认识到这个问题,把孩子接到身边,可是因条件所限,孩子不习惯,父母也感到头疼,甚至产生感情弱化,又送到老人身边。我遇到一位小朋友,春节期间回家后,他躲在一边不见面,我说你爸妈回家了你怎么不高兴?他说我也想高兴,但高兴不起来,待不了几天他们又走了。我只有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份。看到别人的父母在身边,我十分羡慕,但对我来说太奢侈了。当我学习遇到问题需要父母时,我找不到他们,当我生病需要他们时,他们不在身边,当我有问题不解时,我没有地方寻求解决办法。我知道他们辛苦,但我的心也苦。
五是放任自流,任由发展。老人对留守儿童大多是管吃穿住,对他们的人生缺少规划,管理上缺乏系统性。管多了孩子不高兴,更多的是把老人的教育当成耳边风,老人又寻求不了好的解决办法,久而久之也失去了信心。
就目前来看,留守儿童的问题始终是一个难题,各级政府及社会团体组织都在寻求解决办法及途径,还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其根源是多方向的,无能各级组织多么重视,我认为最关键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如何看待此问题。当然如果都能在家附近就业,是最好的选择。现在鼓励回乡创业,乡村振兴政策的完善,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方式。现在也有很多把老人孩子带到一起,可能花费要大一些,但对儿童成长一定有好处。
2021.2.28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