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故事 | 蒋坊村民间传说和变迁(之二)原创

作者简介:赵子文(网名:笑口常开),山西五台县蒋坊村人氏,生于一九五一年,七一年于太原参加工作,至今在太原居住五十年,现已退休。平生喜欢读书写点杂感作为自娱自乐充实自己的生活。

在明、清时期,五台境内各村都有修盖门洞神厅楼建筑物的风俗。每个村庄都有一座,大点的村庄也有二座这样的建筑物,因这种建筑物都建在村口与大道的交汇处,故这种门洞就成了全村及外来人等进出村庄的必经之路,也形同于一个村庄的大门楼,因此也给村庄带来了一种安全感。古代村民们称大道为官道,因这种古建筑都建在官道与村口交汇处,所以村民们也称这种古建筑为官洞神厅楼。各村的官洞神厅楼的造型和结构大都是一致的,下面台基四周是用石料砌筑而成,中间用砖碹成弧形的门洞供全村人出入,上面建有和台基同等面积的三间古建筑形状的神厅楼阁,里面中间砌一座神台,神台中间砌一隔墙一分为二,隔墙的两面分别各供奉一位佛像,但各村供奉的佛像不同,这是由本村的村民们的信仰来决定。这种古建筑既能体现了本村庄的经济实力,又能给人们一种威严和神密感,也成为了各村的独特景观。只可惜五台众多的村庄有这样的文物古建筑己经为数不多了。

蒋坊村因村庄大,这种神厅楼原先就有四座,但原始原貌的现在只有高家街村口的这座门洞神厅楼了。听老辈人讲,这座神厅楼是明朝后期所建,因过去古人修建各种建筑物特别讲究质量坚固而美观并能传古,故数百年至千余年建筑物还能完整无损地传承给后人。

高家街是东西走向,故这座神厅楼也是东西走向,门洞台基四周以石料砌筑,中间用砖碹成弧形门洞供村民们进出。上面神厅楼与下面台基同样是三间房屋大小的神厅楼阁。从外观上看挺拔而威严,神厅楼的神台中间以墙为界,坐东向西塑的是文昌塑像,坐西向东供奉的是高氏家族的家神。这寓意着高氏家族期盼文昌爷的加持,后代们都能识文断字振兴家族永远兴旺发达。一进神厅门洞,南面建有一座古戏台,和古戏台对应的北面又是一座形似古戏台形状的神厅楼,但没有塑像,听老人们讲是暗供着家族历代祖先们的神灵,这也是个独特的家族的传承习俗。中间是宽畅的东西走向的古街道,街道的南北两边是古建筑式的民居院落群和各种不同造型的高大别致的厅院门楼,从这些沧桑的古建筑群中可看到高氏家族过去的辉煌。这里蕴藏着高氏家族数百年的许多历史故事和高氏家族创业的精神。可惜昔日人气热闹的高家老街,现在却成了屋破人少的景象。宽大的一条老街现在却只有两三家住户了。过去的老住户都迁居在了紧靠老街南面高氏家族新建的新街道了。但高街村口官洞神厅楼往西南约二十米处有一株数百年的大柳树,给高氏家族增添了风光和兴旺发达的景象,大柳树与官洞神厅楼相对应侍立在村口,俨然就是高家街的威严保护神。这些古文物也让人更感觉到高氏家族有一种深邃厚重的历史感。

赵氏家族的官洞神厅楼建在了赵家街水井西南方向的约二十米之处。此官洞神厅楼南北走向,形状和高家街官洞神厅楼相似,不一样的是走向和上面供奉的佛像不同,建筑时间为明朝中期,比高街神厅楼建的早,但具体建筑时间不详,只听老辈人言传是明朝中期所建。此神厅楼里边也是神台中间有一墙为界,坐北向南供奉的是禎武大帝,坐南向北供奉的是送子观音菩萨,古时人们相传祯武大帝掌握着伏魔大权,能扫除世间的一切邪魔。故赵氏家族的心愿是希望祯武大帝能保佑家族所有人员都能健康平安而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送子观音菩萨能保佑家族世代永远人丁兴旺发达。在官洞神厅楼的正北方大约五十米之处是赵氏家族的戏台,在戏台的西南二十米处是赵氏家族的祠堂,村民们也称为赵家家庙,祠堂占地面积大约两亩地,地形是南北长,东西寬五间房的面积,北面是祠堂,南面是配房,中间是宽大的院子,大门在南配房的中间。六十年代后期大队在祠堂做过机械化的钢磨房,全村人在这里加工粮食,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因增加了碾米机扩大了规模又迁到了老爷庙街原大队院内的正房里磨面和碾米。随后祠堂又做了几年的幼儿班的教室,九十年代后期至今房产所有权又归还了赵氏家族。赵氏家族的门洞神厅楼在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平整村前的土地时给拆除了,七十年代为了拖拉机进出村内方便赵氏家族的戏台也给拆除了。现在赵氏家族的家族公产就剩祠堂的一座院落了,但经过多年的沧桑岁月,祠堂的房屋都已极其的危险,以待修缮。

后街村南口有一座清朝中期修建的门洞神厅楼,村民们称为新官洞。此神厅楼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鬼子给烧毁了,到七十年代一直是只有门洞台基,人们从南面进出后街都是由此门洞经过。在七十年代为了拖拉机进出方便,也把此门洞台基给彻底拆除了。

从上街往西走到村口,有一座古门洞神厅神楼,村民们也习愦性的称为西门洞,此建筑是蒋坊村最古老而也是最宏伟而高大的门洞神厅楼。此建筑和别的村庄的造形和规模都不一样,此建筑不仅门洞台基宽大,而神厅楼也比别的村庄的大,一般神厅楼都是面阔三间,而且和台基上下是一样的尺寸,但此神厅楼却是面阔五间,而台基四周也比神厅楼宽出了许多,从外观上看和古代的城门楼有点相似,过去的建筑物是有级别规范的,一般的村庄不允许建这么大规模的门洞神厅楼。可能蒋坊村古时有较大官职级别的人才允许建成这样规模的门洞神厅楼。可惜这么漂亮的神厅楼,在文革期间按四旧给拆除了,只剩下了门洞台基,现在看到的神厅楼是九十年代村民们集资重新修建的。因资金不富裕,不能按古时的样式复原,只能修成现在看到的三间式的神厅楼,从下面看去,神厅楼与门洞台基有点不协调和不太相匹配,有点略显小家之气,没有了过去宏伟而壮重漂亮的感觉。但官洞台基却还能给人一种厚重而深邃的历史感。此门洞台基也算是当今蒋坊村的文物遗产了。但愿上面的神厅楼村民们富裕了把她复建成古时的原样,那将成为蒋坊村的一道美景。

听老辈人言传,建这个门洞神厅楼时还有一段神奇的民间传说故事。老辈人讲,原先在此门洞处没有出路,是南北三里多长的平整土丘地,北面高,南面尾部缓平较低略显坡度。形状如一堵宽厚的天然城墙一样,从龙湾山顶往东望去好似一条黄龙静卧在蒋坊村西边。听老辈人讲,此处是蒋坊村的龙脉之地。

古时侯蒋坊村有一位老族长是个老学究,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而且博学多才,在风水学方面造诣也很深渊,经他多年观察而又细心的勘测认定此处的中间段就是龙穴,因此在他的提昌和建议下要在此处建一座门洞神厅楼,这样就会提升村运并能改变村民们的生活质量面貌。因族长无私无畏,德高望重,村里平时人们有事都要请他拿个主意,而族长对人很热心,因此他所决定的事,肯定是对村民们有益的事情,于是村民们统统响应并支持,族长争求了大家的同意后,便积极地带头捐钱集资,村民们也都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富裕的自愿的多出,普通人家也尽量的不甘落在别人的后头。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不到数天资金筹备到位,便接着开工。在古时候这么多的土方工程全凭人工开挖,确实算是个大工程,好在蒋坊村大人多,且古时的人大都勤劳不怕吃苦,又是全村的公共事业,此工程关系到每家每户后代发展的大好前程,所以大家的干劲也十分的卖力。干了数月后土方工程完毕,族长见自已所预定的基础尺寸已到位,因数月的操劳身体觉的有点疲倦,便对工地负责人他的侄子说,你看的大家按我定好的基础尺寸平整好后,也让大家放假一天休整一下,咱们再开始砌筑基础工程。我有点累了,回去休息一会儿。工地就交给你了"。他侄儿看到族长劳累的神情,便心疼地催他快回去休息,说:“工地有我在,你就放心的回去休息吧"。

族长走后,大家把基础平整好后,几个数岁大的村民出了基础去路面上看了好几遍,便议论说,基础比路面高许多,这样建成门洞神厅楼后村民们进入门洞时坡度较大有点不方便,不如再往下取点土,以后进出门洞就方便些,族长侄子听大家说的也有些道理,也就同意再往下取点土,可是往下取了不到一尺多厚的土时,基础中间有一块磨盘大小的平整红石头,人们感到好奇,整整挖了好几个月都是一色的黄土也没见过一块石头,怎么这么深的地方却有这么大的一块石头,好象是远古时有人专门埋在里边似的。因大家好奇,便建议搬动这块石头看看下面是什情况,就在大家一齐用力刚撬动这块大红石头时,从石头下面升起了一股彩色雾气,不断的徐徐上升,人们感到奇怪,赶快又把大石头放回原处,看着冒出的雾气就象五色彩虹似的慢慢在工地上空徐徐飘来飘去飘浮在上空有半个时辰才又慢慢地飘落在工地的砖瓦之上,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是个好的吉兆,有的说族长看风水的绝技就是高明,此后村里的后人一定能够出人头地,为村里光宗耀祖。还有上了年岁的老人却担心是否把风水给泄了气。说什么话的人都有。族长的侄子见此状况,心里感到不安,赶紧回家向族长说明工地所发生的情况。

族长正在家里睡觉,被侄子开门声给惊醒,问他侄子有什么事情。侄子便一五一十地把工地所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族长听后默不作声,只顾抽烟。他侄子见族长的这种表情,觉的一定是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便露出了愧疚的神情,族长沉思半天,问他侄子:"这些五色雾气最后飘在了什么地方"?他侄子说:"飘在了工地的砖瓦之上了"。过了半天,族长慢慢地说道:"这是天意,人算不如天算,你也不必自责,凡事自有定数。许多事情是不能按人们的意愿去行事的"。沉默了片刻,族长叹了口气说道:"事到如今我也不满你了,原本按我设计的尺寸去做基础,建起门洞神厅楼,咱们村就会出一斗菜仔数量的官员,现在让你们这样一整,以后出官的数量就会减少,很有可能以后会出大批的瓦匠艺人了,这只是我的分析判断,但愿我的判断是错误的,也愿后代们还能出较多的官员,不过这的看后人们的造化了"。

他侄子愧疚地扼腕叹息道:"只怨我早不知道这种玄机,否则我也不会让他们再往下挖土了”。族长看了他侄子一眼说:"这是天机,怎么敢让你们知道,事到如今,你也不必自责,想必这是天意,你也不要纠结,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咱们要把这门洞神厅楼要尽快地建成最漂亮而宏伟的门楼才是咱们最完好的结局。但我刚才和你说了的这些话,你不能和任何人说出去,其中的重要性你应该懂的"!但他的侄子总觉的这事与他失职而有关感到愧疚,有一次喝醉了酒便自责地把这事自言自语地给说出来让别人听到了。次后传给了大家,这事就越传越广。这也就是五台地区历来传说中"蒋坊村原本要出一斗菜仔数量的官员,但后来却出了一斗菜仔数量的瓦匠艺人"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来源出处。

这是个古代民间传说故事,不要当真。其实蒋坊村历来出了许多数量的瓦匠艺人却和分水无关,而现实生活中是人多地少,没有那么多的土地供村民们耕种,剩余的劳力只能以瓦匠手艺活去外地做工谋取生活。在此声明一下,文中的瓦匠艺人不是现在建筑行业中砌墙的瓦工师付,而是专门制作古建筑材料中的青砖青瓦和房屋上的砖瓦类建筑装饰品的瓦匠艺人。过去蒋坊村的瓦匠艺人的高超手艺是出了名的高手,许多邻村的瓦匠去外地揽活时都要说是蒋坊村的瓦匠,只要打着蒋坊村瓦匠的名义旗号,用人单位就会有人信任而容易揽下活。蒋坊村的瓦匠艺人不仅技术精湛而且也形成了一个专业的行业群体,并且还是许多个专业群体,在过去不仅在五台各个地区有他们的作业场所,而且全省各地甚至是河北,内蒙包头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和手工制作的砖瓦类艺术品遗存至今。听本村老人们言传,阎锡山故居修建时的砖瓦就是蒋坊村的瓦匠艺人们承揽定做供用的。蒋坊村从古到今的瓦匠艺人的数量确实是多到不好统计。在三七年抗日战争初期,仅蒋坊村一次就征起一个连的八路军的兵力。这些新战士都是瓦匠出身的年青人。而且还是徐向前元帅亲自关心和命名为"五台蒋坊瓦匠连"。当时徐帅是一二九师的副师长,在他的关怀下,这个新连队,陆续的进行了不断的更名,从“蒋坊瓦匠连"更名为"五台蒋坊义勇军连",后又改名为"五台游击队","后编入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四团"。因“蒋坊瓦匠连"的战士们作战机智勇敢,不久就有的晋升为班长,排长,营长等职位,其后又编入六十六军。再后来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蒋坊瓦匠连"的战士们有的为国损躯光荣的牺牲了,有的负伤后转役回村又干起了他们的老本行瓦匠活。有的成了南下干部,有的一直在部队当了首长。以此来看蒋坊村人不仅在瓦匠行业中技艺精湛能创出品牌,而且换个环境和行业也一样能做出优异的成绩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坊瓦匠连"的战士为国家做出了他们应该所做的贡献,这是有关历史资料里记载的。

现在因新科技的建筑材料不断发明和改进,蒋坊村几百年传统的瓦匠手工制作的建筑材料已面临淘汰,这种几百年传统的砖瓦手工艺也将要失传。这就是社会进化变迁的规律。也愿蒋坊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变迁越变越幸福。(2021年5月28日于太原完稿。)

图文/赵子文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其他公众号如需转载,

请联系小编加白名单,严禁洗稿盗用,谢谢合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