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一起给我妈养老,你负责买房,我负责尽孝”,嫂子:给我滚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周国平说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则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他认为这是最合乎他性情的原则:“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人,至于是否所有人都能坚持这个原则,看自己是否能领悟并贯彻落实了。在我看来,聪明人都会坚持这样的原则,这里所说的聪明不是说智商有多高,而是有智慧,有明确的三观,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也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他人。

我曾经在黎黎的朋友圈多次看到那八个字,有一天我问她:“你是不是疯了?为什么总是用同样的朋友圈刷屏?”

“哈哈,你不想看可以屏蔽我呀!”我被她噎得无话可说,紧接着又听她说:“朋友圈本来就是我的私人领地,我想发什么是我的自由,就事论事的话,我反复发那八个字是为了提醒自己,不是为了打扰别人,我如果不提醒自己亲疏随缘,才真的会疯。”

她属于我们前文中提到的聪明的女人,不过,这并等于说聪明人可以一劳永逸,毕竟人生无常,很多事不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们今天制定了原则,可能明天就会遇到新的问题挑战我们的原则,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重申自己的原则,好让自己保持理智。

她所遇到的挑战她原则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不过不是周国平说的友谊,而是婚姻中牵扯到的各种人际关系。

她和她老公的关系还算正常,不正常的是她和婆婆以及小姑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小姑在背后煽风点火,她和婆婆的关系应该也不错,但这种事没如果,任何两个人以上的关系中出现了小人,三方的关系都会出问题。

想必不少人对此深有感触,你跟A和B都是朋友,但凡B在A面前说你的坏话,转头又在你面前说A的坏话,你们之间会渐行渐远。

黎黎的小姑扮演的就是这类角色,她跟婆婆沟通的时候,总是错误地引导婆婆说出嫂子不好的地方,从而加深婆婆对黎黎的坏印象。转过头她又拿着婆婆的话去在黎黎面前说婆婆的坏话,铺垫好之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咱们一起给我妈养老,你负责买房,我负责尽孝!”

黎黎说小姑的这个要求涵盖了三个内容:“一是她眼馋我手里的钱,想把我的生活水平拉低到跟她一样的层次;二是她不是真的想尽孝,而是让我给婆婆在她家附近买房,这样就可以帮她带孩子;三是她想等婆婆去世以后,独吞所有的钱。”

她不仅拒绝了小姑的要求,而且让她有多远滚多远,不想经营彼此的关系。对待婆婆也是如此:“扪心自问,我已经足够孝顺了,她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她的问题,我没有错。让我欣慰的是,我老公站在我这边,这让我更加有勇气坚持我的原则。”

黎黎的做法看似简单,可对很多人来说是做不到的,她们或许敢在应对友情的时候亲疏随缘,但是在婚姻中不敢这样做,因为怕对自己不利。其实她们都忽略了同一个问题:你为了成全别人而委屈自己,就对自己有利了吗?

就像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周国平对这两句话做了这样的解读: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后一种交往是利害交易,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如果从交往质量高低的角度来说,很明显前一种交往质量高,后一种交往质量低。对于聪明人来说,没有人会选择后面一种交往,因为对自己不利,不仅会感受不到爱,而且还会让自己的个人世界变得一团糟。

如此说来,我们就需要学会区分哪些人值得深交,哪些人只能泛交,哪些人需要远离。在《当你学会独处》一书中,周国平提到的这样两个标准值得所有人参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远离利益之交,这种友谊是假的。

周国平说:“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感慨彼此的友谊太脆弱。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从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

关于什么是利益之交,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你和某个人没有深交,只是名义上的朋友,从来没有深入的交集。对方平时从来不找你,但是在借钱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你不借钱给他,他就说你不够朋友,说看错你了,说他把你当朋友,你不把他当朋友,说对你很失望,说要跟你绝交。

不要因为这种人的这番话而义愤填膺,绝交就绝交好了,就算他不说,你也应该把他从你的人生中删除,因为你们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在他眼里,你只不过是个工具罢了。

回头去看黎黎和她小姑之间,不也是如此吗?她小姑提的要求既不是为她好,也不是为婆婆好,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对待这样的人没必要跟她客气,随缘就好。

与人交往,坚持“信”字至上。

在人际交往的问题上,孔子强调一个“信”字,意思是待人诚实无欺,这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用周国平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充分有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朋友。”

每个人从各自的立场去审视他人,很容易识别出周国平说的那种人,但是,人们往往会疏于审视自己是否坚持了“信”字至上,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你就成了别人眼中背信弃义的人。

这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并且要勤于反思,只有确保自己光明磊落的情况下,才有资格把自己作为定量去评价他人,才适合用《当你学会独处》中的标准决定与谁交往:“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人生就是一次长途旅行,在这趟旅途中,我们需要管好自己,需要跟称心的旅伴结伴而行,就算没有遇到称心的旅伴,一个人长途旅行也比跟一个不称心的旅伴一起来得惬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