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王芗斋《拳道中枢(大成拳论) 自志》给我们的启示
王芗斋《拳道中枢(大成拳论)自志》给我们的启示
龙城飞将 旭日东升
近日在学一代武学宗师、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的拳论,他的《拳道中枢(大成拳论)自志》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王芗斋先生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自1894年从郭云深大师学习形意拳。因其终年苦修苦练,寒暑不辍,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睐,尽得郭老毕生拳学之精髓。弱冠[1]之年,已成为一代名师。
先生学拳之始,不拘泥于拳术的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我国拳术历史悠久,不同时期 、不同地区的有成就的拳术家,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长,这正是我国拳术所以源远流长、繁荣兴旺的原因。先生对拳理的着眼点并不是一技、一得的局部学识,他用毕生精力探索和研究拳家学术领域里的真谛。
20年代中期,先生对大量搜集来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之后,创建了“意拳”,这是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意拳的创建无疑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次重大革新。意拳重在健身与技击两面个方面。健身锻炼要求“顺乎自然,合于需要”。具体地说也是应该符合人体生理机制和所应达到的功能状态。因此先生指出:重要在于“凝神定意、舒适自然”,同时使从事锻炼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先生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在拳术锻炼方面,意拳的创建摒弃了延习数百年的“套路”和“固定招法”,返朴归真,显示了我国拳术的原貌并赋以新的理论内容。意拳认为:拳术锻炼如果只着眼于技击的技术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势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会背离拳术的总体要求。芗斋先生所总结和倡导的训练方法,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拳术的训练法,而且对现代体育运动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特别令人钦佩的是王芗斋先生的胸怀。时至今日我国的武术界仍沿袭着保守、师承的体制,充满着神秘、玄空的色彩,而王芗斋先生却早已在几十年摒弃这种因循守旧的观念,把自己对武学的研究成果完整地奉献给国家。他指出,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所以不重于技击一项功能。完成了这些使命,才可以称之为拳。否则就是异端。
他指出,习练异端之拳如饮鸩毒,其害无穷无尽。他素以己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人们习练异端之拳。先生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发扬光大,令成一种特殊拳学,也就是意拳。
意拳所重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此观点审视那些一般的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根本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先生指出,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演成各种繁冗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以为得意,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怎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
他虽不敢谓意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相信他人所无而先生独有。学术理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的功能。
他希望日后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面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以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水准,这是他的追求,否则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