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年用五积散验案 寒湿痰邪凝结太阴,清气不升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之一,但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尚没有被广大同仁很好地认识。
笔者2014年3月拜全国五运六气专家协作组组长、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为师,跟师临证一年多,受益匪浅,并运用运气理论试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效果。近日,笔者据乙未年运气特点,仿效顾植山教授应用五积散治疗胃脘痛、痞证、腹胀及痤疮等,疗效确凿。兹举三案,与同道分享。
【病案1】
尹某,女,36岁,2015年4月20日初诊。胃脘胀痛两月,餐后及未至酉时加重,延及后背,伴胸闷嗳气,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日2~3次,倦怠乏力,未时以后无法坚持工作。2015年2月12日在本院行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先给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四联疗法,症状不缓解,继之服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症状时轻时重。舌淡暗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软,关脉弦滑。
辨证:寒湿痰邪凝结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处方:五积散。苍术(米泔浸去皮)120克,桔梗(去芦头)60克,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30克,干姜、厚朴(去粗皮)各20克,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15克。
炮制:以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13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肉桂、枳壳末令匀。每日60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3片,煮取150毫升,去滓,早晚稍热分服。
二诊(2015年4月27日):服药后胃脘胀痛消失,唯餐后胃脘稍有痞满,食欲好转,大便由溏变软,日1次,精神振作,已能坚持工作,舌体不胖,齿痕消失,苔薄白腻,脉濡软。继服上方1剂,分7日服,炮制、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5年5月4日):诸症消失,守上方再服7日。6月22日随访未复发。
【病案2】
张某,男,46岁,2015年5月25日初诊。小腹胀5个月,未至酉时加重,戌时后稍减,伴肠鸣腹凉,倦怠乏力,受凉则腹痛腹泻,纳呆食少。本院行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曾先后服附子理中汤、实脾饮及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等稍有减轻,减不足言,停药即复如故。舌淡白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滑。
辨证:寒湿痰邪凝结太阴,清气不升则生泄泻,浊气不降则生月真 胀。
处方:五积散。方见案1,用法用量及煎服法亦同。
二诊(2015年6月1日):服药后小腹胀消失,乏力好转,食欲增加,大便日一次,纳可,舌体不胖,齿痕消失,苔薄白微腻,脉小弦。继服上方1剂,分7日服,炮制、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5年6月8日):诸症消失,守上方再服7日。6月22日随访未复发。
【病案3】
聂某,女,43岁,2015年4月22日初诊。面部、颈项部、背部痤疮6个月,不痛不痒,色暗红,此起彼伏,月经前加重,面色萎黄,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淡暗,苔白腻,脉濡软。曾服丹栀逍遥散、玉女煎等无效。
辨证:寒湿痰邪凝结太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阳明经行于面部而生痤疮。
处方:五积散。方见案1,用法用量及煎服法亦同。
二诊(2015年4月29日):服药后颈部、背部痤疮消失,面部痤疮明显减少,带下减少,色白质稀,舌淡暗,苔白,脉濡软。继服上方14日,炮制、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5年5月13日):面部痤疮无,面色红润,白带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上方继服上方14日,炮制、煎服法同前。
四诊(2015年5月27日):月经来潮,面部、颈项、背部未起痤疮,面色红润有光泽,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予当归芍药散调理善后。6月22日随访未复发。
【按】:五积散首载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药物剂量比例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不同,后世临床应用多采纳后者,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医门法律》云:“麻黄、桂、芍、甘草,即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桔二陈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厚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
今年是乙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宫金运不及。《内经》云:“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 ,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 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乙未年上半年气温明显偏低,降雨量与前几年同期相比较大,南方地区发生局部洪涝灾害,笔者所在医院脾胃科上半年门诊统计寒湿证达93%。顾植山教授认为,乙未年运气背景下五积散治疗寒湿型脾胃病如胃脘痛、痞满、腹胀、泄泻等疗效较好。
病案1、病案2均在未时至酉时加重,实为未时一阴始生,此时阳气尚敷布于外,还未收敛于内,致阴长阳消,阴盛不纳阳,故里阴盛致脘腹胀痛加重,戌时以后阳气收敛于内,故症减。观其脘腹胀痛之昼夜变化皆因太阴里证,得阳助则减故也。至于他症,肠鸣乏力,受凉则腹泻,舌淡苔薄白,皆为病在太阴里寒之表现。而脉弦滑,仲圣在《金匮》中道: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故此处弦为寒之意,而滑则为水湿流行之佐证。故处方五积散。
顾植山教授治疗月经前诸证,多从阳明、太阴论治,病案3面部、颈项部、背部痤疮,不痛不痒,色暗红,月经前加重,清阳明经热无效,依据乙未年运气特点,故予五积散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