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的一些新兴产业总是一哄而上,最后一地鸡毛
在国内,很多新兴产业一开始一哄而上,到了最后很有可能是一地鸡毛。经过数年的发展,整个行业浪费了大量的投资,却处于畸形状态,不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远的不说,就说共享单车,从一开始被誉为“新四大发明”,到中间被作为一款金融产品,再到满地僵尸,最后剩者为王。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既有利于城市管理,又有利于自身良性发展的道路。
再向前,我们看到的共享汽车更是如此。共享汽车需要的资本体量更大,一开始就被汹涌的资本推波助澜,一哄而上,与传统出租车展开了激烈的冲突,经过和监管部门持续不断的较量后,还是剩者为王,滴滴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出租汽车公司,至于“将车主的闲置运力共享出来,和乘客互惠互利”的初衷早已经烟消云散,共享汽车彻底沦为资本的盛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让我们记忆犹新的还有风能、太阳能发电,这些行业也都是一哄而上,最后的结局还是一地鸡毛。经过数年发展,2009年,国家将多晶硅列为产能过剩行业,2010年,风电也被列为产能过剩行业。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处不在的资本在砸钱。这一套路移植了一条成功经验,这条成功经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屡试不爽,而一旦放到更为复杂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却屡试屡败。然而可悲的是,我们在高科技领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一哄而上,一地鸡毛”的悲喜剧。
二八定律和周期律制约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对于一个新兴行业也是如此。将资源集中到头部以突破,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就是简单砸钱,这种模式确实非常有效。投入就有产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的是人口红利。
然而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靠的并不是人口红利,单纯地砸钱并不能起到关键作用,需要投入的是技术和人才。
资本求快,如果这个时候监管层也求快,违背了科研规律,一开始可能轰轰烈烈,各种政策性补贴却会引来各种骗补,很多资本转向为过程中投机,赚一把就离场,到了最后整个行业只能是一地鸡毛。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于需要慢慢加热的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想要大跃进式的效果,一夜之间弯道超车,多数情况是浪费了大量的投资,最后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摊子。
国人太过于相信钱的力量和跟风效应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任正非曾经这样说过:“芯片这个东西砸钱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个方面努力地去改变。我们才可能从这个世界上站起来。”
可实际情况是,我们已经错过了一次机遇的芯片领域正在重复着风电曾经的故事,而这一领域需要的资金更多,如果最后还是一地鸡毛,那么浪费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错过了就难以弥补的机会。
实际上,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开放的市场和知识产权保护才是支撑科技创新的基本机制,才能持续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对于新兴产业,一定要尊重发展规律,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各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力度,持续培养人才尊重人才,才能避免这种“一哄而上,一地鸡毛”的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