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将军一生做了四件事,影响两千年,佩服!佩服!
横有长城一万里
纵有直道冲云霄
秦时大将有蒙恬
后日何人守边关
灭齐,攻打匈奴,修建长城、秦直道,发明毛笔,蒙恬一生戎马,做了四件大事,围绕的是平天下一个主题,在过程中展现出华夏民族不主动攻击,追求和平的性格。
中原是华夏民族的生养之地,长江黄河流域物产丰富,富庶的耕田养活了华夏民族,使之快速发展。在古时候,土地和人口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
但中原一马平川很难防守,就像一个院子,粮仓就是粮仓,并不住人,住人还得另选地方,这地方要求安全。所以长安这个三面高地,一面平川的地方就成了历史上最多的国都,长安的寓意并非本地长治久安,而是要以长安为基地,实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守着一个富庶之地的民族很难有主动出击的动力,发达的农业使得华夏民族土地利用率水平高,以至于华夏族后续的汉民族没有动机去劳神费力主动攻击,占领资源贫乏的土地。另一方面,汉民族性格里“师出有名”的理念根深蒂固,没有正当的理由,不会去主动抢掠。这一切的物质基础就是中原土地和发达的农耕技术。
如果中原是粮仓,粮仓的四周必然有守卫。自秦统一六国后,所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防御。在北面,从甘肃向东到辽宁,修建了长城,又从陕西向北到甘肃,修了秦直道,为的是一旦边关吃紧,可以快速地增兵,运送补给,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秦直道就是一条高速公路。
如果说秦长城是一张弯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根搭上弦的利箭,威慑着北方匈奴。
这套横5000公里,纵700公里,摆放在中国北方土地上的防御工程,至今还能从卫星上清楚地看到。不会移动的弯弓,只能用于防守,而非进攻,反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万里长城、秦直道,这一宏大的作品,出自蒙恬将军之手。
秦以善于养马著称,山峦起伏的关山牧场,就是秦国的养马基地。由于特殊的山地地形和气候因素,这里出产的马匹更胜于北方草原,可以说是秦国独有的作战利器。前年,在关山牧场与当地山民聊天,那位中年山民自豪地说,当年蒙恬得令,就是从关山牧场出发,率领30万秦军直击匈奴,大胜而归。这在汉民族历史上,是少见的几次主动出击,给了那些只知道以武力解决问题,蔑视华夏民族的匈奴一个沉重的打击,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一个相对儒雅的民族在忍无可忍时迸发出来的强悍。
打服了匈奴,这一壮举,又是由蒙恬完成。
而遗憾的是,华夏民族以至于后来的汉民族,性格中这些强悍的一面在后续的几次汉民族危亡,几近灭族的时候并没有体现出来。
平天下,对外需要武,对内需要文。蒙恬出身两代武将世家,却自幼经纶,在南巡至浙江时,发现当地兔毛很好,就发明了毛笔。若不是心里一直想着平天下,何来此发展文治的动力,也很难想到发明武器以外的东西。蒙恬知道,武可以平天下,文同样可以平天下,在武力之后,只能用文,使得天下太平。
日后用了几千年的毛笔,据传说还是出自蒙恬之手。
蒙恬之于嬴政,是为左膀右臂,其行为出自于自己内心,也符合秦始皇的想法,实际上更是当时民族心态的表露。
从山东临沂蒙阴走出来的蒙恬,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格,强悍而儒雅。很可惜,在秦始皇死后,构陷于赵高之手,到最后一刻也不愿意领30万秦军造反,陷生灵于涂炭。
戎马一生的蒙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保证民族的完整和为了本民族的生存争取空间,秦始皇在实现霸业后所做的一切,也基于此。
秦灭之后直到汉,逐步成型的汉民族性格,体现在建筑上就是一家一院,高高的院墙最大的用途就是防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愿主动出击,惹是生非。更大的院墙就是摆在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和秦直道。
世事沧桑,时间已经走到了后工业时代,物理的院墙早已经被无形的信息技术突破,再想回到封闭的庭院里过安静的日子,变得越加不现实。
刚从农耕文明走进工业时代的汉民族,被冲击得兴奋而慌乱,那道早已废弃的墙和长满荒草的路,失去了防守的作用,却还停留在民族意识深处。
如果蒙恬大将来到这个时代,该如何构建这面墙呢。墙的意义在于防御,这个时代,这面看不见的墙,应该就是民族文化的定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