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该做些什么
宋时春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这使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它面前有些束手无策。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又有哪些作用呢?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应当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为学生出谋划策,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在选题阶段,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选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灵感,但是不能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给他们提供现成的题目。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社会中进行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去选择研究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积极健康的课题。
确定好题目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包括从哪些纬度来展开课题研究、大约时间、小组内如何分工、拟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等。学生对课题作了大体规划以后,需要教师把关,看其计划是否合理、可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对研究可能用到的方法如网上查询、社会调查、资料统计等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学生的兴趣不能持久时,帮助维持他们的研究热情。同时,在活动开展中,学生很可能浅尝辄止,或流于形式,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宽研究思路,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出课题的社会意义。尽管活动之前学生已制定好了研究方案,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并非是完全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的,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会不断生成新的主题、新的活动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有敏感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和灵活处理,使整个活动生机盎然。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搜集资料不是到图书馆复印一些东西,或到网上下载相关内容放到档案袋就万事大吉了,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整理,将其归类,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有些课题学生可以动手操作。
在最后的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反思,切忌强制学生写小论文。可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将所研究的课题的大致过程、研究发现、研究心得等向全体同学汇报,其它同学可以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可以采用师生讨论会的形式,指导教师与小组学生一起讨论课题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也可以让学生写反思日记,来记录活动中的收获及心得体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进行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核心,这就使教师在指导中面临不能不管又不能管得太多的问题。比如,在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给学生指定研究课题,代替学生设计研究方案,使学生沦落为教师的配角。或者指定小组长,命令多于协商,没有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还有些教师认为要学生自主就是完全放任学生,对活动的开展不闻不问,教师没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所面对的是学生的生活世界,所选的课题应该来源于生活,这完全可以打通实践活动与学科间的隔阂,把学科中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同于学科教学,不是指定一位任课教师来“教”,更不是教师对着现有的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的。所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避免这种学科化倾向,还综合实践活动以本来应有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