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性看待学历焦虑
刘斌
最近,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热词,比如“双非硕士”“小镇做题家”“985相亲群”“海淀家长”等。这些新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无论是就业焦虑、婚恋焦虑还是育儿焦虑,其背后都与学历焦虑挂钩。这种学历焦虑不只是一种个体困扰,而是正在成为社会整体层面上的一种集体困扰。(1月4日 光明日报)
出现学历焦虑,既有传统教育的原因,也有人才筛选对学历过于苛求的因素。一直以来,学历都是遴选人才的硬性指标,是评价人才的主流标准。在不少人看来,学历不只是外在的光环,更是能力的反映,两者共生共存,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当下,教育仍然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在社会的整体氛围下,学历焦虑由此而生,甚至承载着就业、婚姻和下一代养育的重任。对于这样的焦虑情绪,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一方面,优秀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没必要跟别人比较。实际上,国家向来鼓励多元就业,“卖猪肉”“摆地摊”也可以实现财富自由和人生价值,在基层默默奉献和在高精尖行业施展才华同样可以创造社会价值。从某种程度来说,提高学历确实能获得更多机会,但也要学会正视自己、正视社会,在差异中寻求自我认同,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岗位。
另一方面,学历含金量下降并非坏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平均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自然会降低学历的含金量。随着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和用人单位渐趋理性,许多研究生只好频频“自降身价”。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深造”,而是对自己清晰定位,有针对性地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最能为己“代言”的不是几乎“人手一张”的学位证书,而是独特的能力和个性。
当然,对于深陷焦虑之中的年轻人而言,他们面对的压力是真实存在的。面对学历焦虑,年轻人要主动调节心态,客观、理性地认识学历的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社会也要改变观念,让“唯学历论”退出时代舞台。
(作者刘斌,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