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萧何病重,汉惠帝问谁能接替你做丞相?萧何:你当我傻吗
萧何这人有多缺德?
大家听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话吗?前半句的意思是当年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力荐的,后半句的意思是韩信后来被杀,就是萧何出的主意。
影视剧中的韩信
看看,这人多缺德。不光缺德,他还很精。
萧何这一生都在出谋划策,甚至到了病重,人生末端,都还在跟汉惠帝玩打哑谜。
《史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重,无药可救了,就剩没几天时间了。汉惠帝来看望他,嘘寒问暖,俨然一副关心下属的好领导模样。但他临走的时候,突然又转过身问萧何:"老丞相,你若是去了,以后谁能接替你做丞相?"
当时萧何眼珠一转,心想你这是要给我下套啊,上一任老领导可是有遗嘱的,你现在这么问是当我傻吗?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记载,关于萧何死后的问题:当时刘邦的老婆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眼看也要死了,你看谁接替他合适?"
刘邦说:"萧何之后就是曹参了,曹参之后那便是王陵了。"
影视剧中的吕后和刘邦
萧何当时想了一下说:"最了解我们这些臣子的就是皇上了"
这话很直白,谁能接替我,你这个做皇上的没点数吗?
《史记》中的原话是"知臣莫如主。"
汉惠帝一听又说:"你觉得曹参咋样?"
影视剧中的汉惠帝
《史记》中可是记载过:"何素不与曹参相能"
这话啥意思?就是说萧何和曹参不和,矛盾还很大。
大家是不是以为萧何要挣扎病躯起来极力反对?他是挣扎病躯起来了,可不是极力反对,是一边磕头一边说"皇上太英明了,曹参接任丞相,臣死而无憾了。"
曹参
《史记》中是这么记载的:孝惠曰:"曹参何如?""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诡异,实在是诡异。既然,这段故事出自《史记》那么我们就借它来分析分析萧何为什么要这么做。
1.萧何和曹参有矛盾,他肯定也是不想让他接任的。
《史记.吕后本纪》中记载,吕后很宠信审食其。她那么问刘邦肯定是想让审食其接替丞相的。但是自己不能说,希望萧何推荐。
审食其这人吧,就跟那个过街老鼠似的,狗都嫌的人物,人不咋样,人缘自然也不好。
影视剧中的审食其
萧何多精啊,他会想背上一个千古骂名么。
2.反对也可能没什么用
人人都知道,萧何和曹参有矛盾。如果萧何极力反对,未必能成事,一旦曹参上位,他是死了没什么关系,可是自己的后代说不定要遭殃。而且,曹参的人品可比那个审食其好太多了,他就算支持曹参也不能让审食其接替他。
这么一分析,还真是觉得萧何这么做太明智了。
影视剧中的萧何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参上任之后,不光没三把火,反而天天吃酒喝肉,哦不是,喝酒吃肉。
当年萧何病重,那时候他还在地方上。知道萧何不行了,曹参回家说了这么一句,收拾行李准备入京。家人问原因。他说,进京当宰相。萧何死了我就是宰相,没跑儿!
影视剧中的曹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可以不圆滑,但必须懂世故。这是《史记》的这个小故事教给我的道理。
这本书中可以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虽然司马迁在书中对于有些方面确实有一些瑕疵,比如始皇帝系列,但绝大多数篇幅,确确实实担得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所有描写中,结构精妙,堪称没有一句闲笔。
这本书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是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历史归属感。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根,它连接着我们和我们脚下的土地,给我们归属感,试着设想一下,假若没有历史,我们会怎样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历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避免很多决策性失误,这就是读史使人明智的原因,历史还能培养人的主观判断力和客观分析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说历史学的好的人很优秀。因他们说话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历史还能培养人的思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