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我总是挑战自己不擅长的知识盲区。

佛家的思想,我知道三法印,诸法无常,诸行无我,究竟涅槃。但是今天听唐哥介绍印度佛教,有了更深的理解。轮回,业报,其实早就有了。15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河流域,为了保持民族的纯洁性和稳固统治,建立严格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之间是不可以通婚的。所以轮回业报一说,某种程度上,就是让底层的人民心甘情愿做牛做马思想奴役工具。雅利安(Aryan)一词代表了高贵,就想如果我们听说如果有人姓爱新觉罗,就会猜测这人是不是皇亲国戚。而实际上呢,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去公安部改个名,比如,我就可以叫爱新觉罗 冯 泽斌,前提是我爸得答应。(这里忍不住哔哔一句,希特勒这个神棍,扯大旗扯的真的是够远的)

在佛教出现之前,曾经有过一阵沙门思潮,主要就是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之后便是,王子释迦牟尼登场了。纵观历史,那种贫下中农起义革命改写历史的真的几乎没有,刘邦当过亭长,毛爷爷家里也是富农成分,哪怕是陈胜吴广,那至少也是个屯长吧。用一位前辈说的话,穷的没饭吃了,谁还想着闹事,那些嚷嚷着闹革命的,都是家里养的起,想在轰轰烈烈来一把,体验一番不同的人生。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抛家弃子,悟道是一回事,前提那也得有妻子才可以抛弃吧,像我等单身汉说出这话,下场就像孔乙己说,老子打儿子一样惨。

释迦牟尼王子坐在菩提树下,就像我们伟大的牛顿爵士坐在苹果树下。某个神经元的电波突然那么异常跳动一下,整个神经网络的输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又得说哲学了。诸行无常,轮回流转才有可能。鉴于哲学本是一家,让我用西哲的思路来解释一下。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这种规律有时候就像命运,比如你爸妈穷的叮当响还把你生下来了,结局可能就像电影 何以为家 吧。但是有时候,你偏偏要逆天改命, 发奋图强,比如娶了某位省委书记的千金啥的,改命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即使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也有可能发生。(我这里说的太不正经了,我先道歉,大家笑笑就好,精进不是这样精进的)

接下来缘起法,这就比较难说了,概念比较多,核心是一句话,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这听着,有点像李耳在我耳边念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心里面嘀咕,你说的非常好。我试图用工科生的逻辑解释神学。因果指事物发展之间的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种下爱情的种子,会开出怎样的花呢)缘起法就好比说,我知道明天早上要去上课,今天晚上得做好准备。(通常,我不会这么干的,总是喜欢事后抱佛脚)我从大量的数据估计除了事件发生的泊松参数lamda,从而得出了明天的采购量E,缘起法呢就是干这么一个事,告诉大家明天要下雨了,你很有可能被淋雨,此起故就是明天要下雨,彼有就是你明天很有可能被淋成落汤鸡。出家人的修行就是,明天在家念经吧。

诸法无我,我真的很难解释,不是我不懂,我也懂一些,但是我过于执著,近乎执念。那种不凝滞于物,把酒临风的潇洒我可是做不到,我有贪念,有欲望,求不得,需要修习正见。滚滚红尘,我还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看试手,补天裂。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当一个人年纪渐长的时候,他会看到有些人在步他的后尘,犯同样的错误,为自己的野心所驱使,成为自己观念的殉道者。他会不会,就能跳出我执了,真正地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

欲爱 色爱 无色爱

欲取 见取 戒取 我取

欲有 色有 无色有

戒取,佛教术语,意思修行者因为不正确的知识及心态,认为必须依循某种特定的外在戒律、宗教仪式或苦行,才能得到解脱。佛教认为这是一种烦恼,是三结(身见、疑、戒禁取)之一。证得须陀洹果始断三结。也是一种恶见,被列入五恶见之中。

佛教将一切烦恼皆归纳为“取”,可以被分为四大类,即四取,见取为其中之一。

字面来说,见取是对于错误的见所产生的执著。

这类的执著很多,可能是对于五蕴产生的某种感受,或见解,产生执著,认为这是最好的,因此又叫见等取。在佛教教义中,由五蕴产生的乐,为有漏法,实质上都是一种苦,将实质是苦的有漏法认定为乐,即为见取

爱可概分为染污爱,与无染污爱。染污爱以贪为体,无染污爱以信为爱。

早期原始佛教理论中,由于对于因缘实况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不知,故于六根、六境相缘六识升起引发乐受时,对此现况产生不当之贪著和想像,就是贪爱。北传佛教认为,爱为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爱的目标。上座部佛教则主张,对“爱”(境生爱欲)而产生“取”(即追求造作)

贪,佛教术语,意思为依恋、热切的想要、渴望、贪婪,是一种心情状态,热衷与贪图于世间三有的事物,希望获得与保有,但终是受挫。它的根源是无明、愚痴以及我见,被认为是三毒之一。它也是一种心所。其反义字为无贪。

五根

在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五根,是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佛教认为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信根:信根指修行者必须坚定对三宝的信念,并由此发修行之心,坚信并遵守教义规则而修行,即能彻底得到无上觉悟。

勤根,也称精进根,是指在信根的基础上,坚持佛教的修行方法二不懈怠,即四正勤。

念根,是指一心专注佛法,而不忘失。即正念、四念处。

定根,即于佛法修行中,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

慧根,是指正确认识和学习佛法,能以佛法内性自照。

无明 又作无明支,佛教术语,是烦恼的别称,为明的相反词;为十二因缘之首,一切苦之根本。因对法界不如实知见,所以造作颠倒之行为;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语:moha)。

说一切有部将其列入大烦恼地法。

(0)

相关推荐

  • 佛说:这两种人,是有大善根之人,有你吗?

    佛说: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业力因果律的定理,谁也不能逃避.只有把握纯正的意志力,使行为纯善,有慈爱.容忍.宽恕.不争.不执的美德,向利他的善业去努力,幸福的花果才能成熟.因此,因缘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 十七.流 当道安接过佛图澄的权杖主持中原佛教工作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佛图澄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大好发展局面似乎一夜之间忽然就不存在了. 公元三百四十八年,佛图澄最后一次向居摄赵 ...

  • 释学笔记(二):佛教的传播及其分化

    释学笔记(二) 佛教的传播及其分化 1.佛教发展阶段 通常情况下都将佛教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小乘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主要是指释迦牟尼传教时期,是佛教的初创和发展阶段: ...

  • 你的三世因果,非常准!(还不看看)

    为什么我们为人越来越小心? 为什么我们处世越来越谨慎?生活处处是陷阱, 不知哪一次就陷入绝境: 现实次次是深坑, 不知哪一回就再无翻身. 一句无心的话, 却得罪了一个有心的人: 一次全力以赴, 却落得 ...

  • 你的三世因果,非常准!(快点开看看)

    为什么我们为人越来越小心? 为什么我们处世越来越谨慎? 生活处处是陷阱, 不知哪一次就陷入绝境: 现实次次是深坑, 不知哪一回就再无翻身. 一句无心的话, 却得罪了一个有心的人: 一次全力以赴, 却落 ...

  • 三世因果

    为什么我们为人越来越小心? 为什么我们处世越来越谨慎? 生活处处是陷阱, 不知哪一次就陷入绝境: 现实次次是深坑, 不知哪一回就再无翻身. 一句无心的话, 却得罪了一个有心的人: 一次全力以赴, 却落 ...

  • 你的三世因果,非常准

    ​为什么我们为人越来越小心?为什么我们处世越来越谨慎? 生活处处是陷阱,不知哪一次就陷入绝境:现实次次是深坑,不知哪一回就再无翻身. 一句无心的话,却得罪了一个有心的人:一次全力以赴,却落得万劫不复. ...

  • 你的三世因果,非常准!

    国学经典FM [国学经典FM]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商务合作请加QQ:3004855066 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为人越来越小心? 为什么我们处世越来越谨慎? 生活 ...

  • 迦摩尊者秘密解义:十二因缘为解脱道

    无明是苦,因不觉.觉之无无明,无无明即解脱,也无解脱者.若言无明为苦受根源,愚痴之本,非言无明为实有,也非言愚痴为实有.因动念处不觉,故幻化而出,非真实有.这就好比波浪的幻生为妄风启用,因缘所造,实为 ...

  • 三世因果,非常准!

    脾气越大,身体越差, 脾气越温,福报越深; 声音越大,修养越差, 声音越柔,德行越厚; 性子越急,智慧越低, 性子越稳,智慧越深; 妻子越贤,夫祸越少, 丈夫越仁,妻子越美; 子女越孝,父母越安, 父 ...

  • 你的三世因果, 非常准! (还不看看)

    玄玄风命理02-25 点击加载图片 因果有轮回,世事难预算,心要善,事要正. 为什么我们为人越来越小心? 为什么我们处世越来越谨慎? 生活处处是陷阱, 不知哪一次就陷入绝境: 现实次次是深坑, 不知哪 ...

  • 民间故事 | 三世因果录

    2020-12-16 08:15 绍兴府萧山县有一户人家,主人生性十分老实,他的父母年纪已经很大了,因为家中清贫,都快到三十岁那年,年迈的父母才给他找到了个媳妇成家,没成想这进门的媳妇却不是个省油的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