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消失的古地名
散毛司改土前为散毛土司辖地,略相当于今三胡乡、翔凤镇和绿水镇。改土后并大旺司等六土司地为来凤县,散毛司地设贞肃里、诚一里、元阜里、亨康里和利正里。过去散毛司就相当于今来凤县。
大旺司改土前为大旺土司辖地,包括今旧司镇一部和大河镇大部。改土后设忠崇里(旧司)、信茂里(大河)。
散毛关在县城东南十五里,本名师壁峒,元至元元年(1264)设神壁峒宣慰司,后改散毛关。
夹牛洞在原大旺司(今旧司、大河)南某地。嘉庆元年(1796)二月,白莲教首领向文进在这里首举义旗,拉开了来凤白莲教大起义的序幕。
茶园溪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与清军曾在此激战,参见《来凤有个茶园溪,有人知道在哪吗?》。
野猫关在县城以西一百里大旺喇叭洞路口。
大板营在县城以西一百二十里。土司时于此设营,故名。山势高峻,上有九溪曲折流绕至山麓,而合行三十里至荆竹泉,为酉阳细沙河,下流入黔江濯河壩河。
苗溶在勇敬里(今百福司)里,距县城一百四十里,直通酉阳。嘉庆元年(1796),四川总督孙士毅由此领川军打破小坳白莲教营寨。
梯子岩在仁育里(今安抚司)西,南距县城一百四十五里,此去酉阳甚近,曾设有汛塘,属大旺司,县之要隘处也。
钟灵山在利正里(今绿水),南距县城四十余里,通卯洞大路,上有碉楼,咸丰九年建。
沈木园现改名陈(橙?)木园,正在修建的讨橙公路终点。在忠崇里(今旧司)下坡三里,距县城一百二十里,通酉阳州麻阳寨、兴隆坪等处。咸丰九年建有碉卡,由卡至酉阳州城二百里。
三台坡在忠崇里(今旧司),距县城一百一十里。南行下坡至仁育里(今安抚司),通卯洞大路。西行上白岩山,通黔江县大路。咸丰九年建有碉卡,同治元年被土匪烧毁。
官寨坡疑为现三胡关寨坡。在贞肃里(现三胡乡),前明散毛土司建以御容美、桑植各土司,上有朝阳寺。
登高山在贞肃里(现三胡乡),昔散毛宣抚九日登高觞咏处也。
回龙山在县城以西十里,山势盘曲,上有唐时佛庵,今圮,现基址犹存。
得胜坡原名鲊桶坡,下有土坑,昔日土司封收战骨之处,嘉庆元年总兵溥庆败白莲教于此。
红桂坡县城以北一里,高可十丈,又名凤凰亭,上多红桂,故名。“古来凤十六景”之一。参见《古来凤十六景》。
天然图画山在县城以南一百二十里仁育里(今安抚司)覃家营,众山环列如城,水至茅冈洞流经其下,岸峰壁立,如数幅图画,浅深浓淡,设色天然。
塘房坡县南三十里,通卯洞大路,前与九龙盘遥遥对峙。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与清军曾在此大战。
野猫洞位于麂子峡,现竹坝铁路遂道处。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在此大败清军,击毙副将惠春、参将兴禄等700余人,生擒400余人。太平军将清军尸首埋于野猫洞内。参见《麂子峡野猫洞万人坑》。
观音岩县城以西二里,曰茅坪。峭壁千寻。道光初,岩中忽现观音像,仰而望之,宛似飞来。有县令在此建石台,其下数十丈。咸丰九年,县人建楼阁于此,名飞来阁。
钓岩洞县城以北七里。壁立千寻,洞在半山中,有巨石如人,当门而立。嘉庆元年白莲教和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时,避乱者多于此获全。
天然洞在孝原里(今东流司)红鱼泉。洞口藤萝缭绕,莫知所入。自上而下石径盘旋,泉水涓涓。内分两途,左深十余里,右开数十丈。至大厅,石柱高擎,曲磴斜倚。中有天堑,深无底。一夫守之,万夫莫策。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时,避乱于此者数千人,俱获全。
龙柱洞县西六十里,从三胡阳河坝直通咸丰忠堡。参见《这个溶洞,在来凤什么地方?》。
蕉溪原县城南门一带,即现凤南路、老烟厂和肖家院一带。过去南门外非常荒凉,有多条小溪汇入蓝河。在这些小溪边长有很多芭蕉树,因此称这些小溪为蕉溪。“古来凤十六景”之一。参见《古来凤十六景》。
参考:同治版《来凤县志》、《来凤地名志》等
来源:散毛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