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真相
以前看过一则寓言:寺庙里铺在地上的一块石头抬起头对正上方的佛像说:“我们都是来自山上的石头,可现在我躺在这里,灰头垢面,受万人践踏,而你却坐在那里,高高在上,受万人膜拜,世道为何如此不公?”佛像说:“是的,但我经过石匠们数年的打磨,才坐在这里,而你只是被简单的加工,所以只能铺在地上供人垫脚。”这个寓言看似公平,但磨刀石如果保持沉默,并且还瞧出好来那它自身就充满了平庸之恶。
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定律:劣币驱逐良币。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在社会上的表现就是:“恶人”不断驱赶“善人”。
《水浒传》里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路人皆知,原著里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既然大家都知道,为什么王婆还敢继续撮合奸情,甚至献上杀人灭口的毒计?王婆之聪明,不在于她有什么妙招能瞒住所有人,而是她知道根本不用瞒街坊邻舍——因为,在没有人权保障的社会,人在面对恶人恶行时,往往是沉默的。所以,王婆洞悉人性,不是来自对坏人能力的相信,而是来自对好人沉默的判断。只要确信好人在恶人恶行面前会保持沉默,那就可以无恶不作了。古往今来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举凡弱者被欺凌的时候,必有沉默的大多数,站在一旁,观而不语。
大家都知晓的千古奇冤,窦娥被押赴法场,行刑之前问窦娥还有何话讲?窦娥说:如果我是冤的,我死后将有三年大旱。窦娥被行刑后果真是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多年后窦娥的父亲金榜得中做了大官,回乡重审窦娥一案,杀了那个贪官。这时乡亲们对他说:“我们知道窦娥是冤枉的,但是畏惧贪官权势,敢怒不敢言呐。我们没有加害过窦娥,为什么要受这三年大旱之苦啊?”窦父说:“你们明知窦娥是冤枉的,却见死不救,是谓不仁;不敢说句公道话,是谓不义。老天有眼,没有无妄之灾,天灾人祸就是惩治尔等不仁不义之徒!”
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课间常放电影。有一回,鲁迅在银幕上见到了他久违的中国同胞:一个人被绑在中间,许多人围在边上,一样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盛举的中国人,这就是鲁迅所谓冷漠的看客。鲁迅由此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大部分人在恶行面前都会选择沉默,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盲从,这就是平庸之恶。地狱最炙热之处,是为那些面对邪恶沉默不语的不仁不义之徒准备的。西方人有一个固执的观念,当不公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就觉得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总会挺身而出,最终灾祸减少到最低限度。国人也有一个固执的观念,当不公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庆幸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明哲保身,漠视他人苦难,最终苦难反复发生!
面对不公沉默就意味着要付出代价,好人的——
每一次退让,都是在降低恶人作恶的成本;
每一次沉默,都是在扩大谎言的范畴;
每一次冷漠,都是在增加行恶者的机会;
每一次默认,都是在助长暴力的发生;
每一次回避,都是在创造苦难的轮回;
每一次事不关己,都是在纵容更大的伤害。
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如果你在不公不义面前保持沉默,你实际上是站在了作恶者的一边。假如这个世界堕入黑暗,那么,吹灭最后一盏灯的,不是恶人的嚣张气焰,而是好人的忍气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