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毁掉最爱的儿子曹植的?其中的教训,父母都该反思

说起曹植,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才气。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但为什么满腹才华的他,却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是命运的捉弄,是自身的性格,亦或是家庭的束缚?

答案,就在今天的文章里。

《战国策》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爱孩子的最佳方式,是为他的长远做打算,而非一时之宠溺。

可是有很多父母对此不以为然,即使精明如曹操,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可以说,正是曹操对曹植的溺爱,断送了曹植的后半生。

有才情的孩子惹人爱

说起曹植,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七步成诗”的故事。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评价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可见,曹植是个十分有才气的人。

恰巧,他的父亲曹操正是一个惜才之人。

据说曹植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博览群书、下笔成章了。

有一次,曹操看了他的文章后,在赞叹之余不由得疑问道:

“你该不是找人代写的吧?”

年纪轻轻便有这般才华,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怀疑曹植是雇了代写文章的“枪手”。

曹植听了父亲的话后,不服地说道: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您可以当面考察,我哪里用得上枪手呢?”

没过多久,曹植便获得了一个当面证实自己才华的机会。

当时曹操击败袁绍,邺城的铜雀台刚刚建成。

曹操带领儿子们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文章来歌颂此事。

当诸位公子眉头紧锁、不知从何处下笔的时候,曹植大笔一挥、文不加点,立刻便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铜雀台赋》。

这篇赋不仅歌颂了曹操的功德,更表达出了曹操内心的真情实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如此才华,已属难得,但曹植不仅有才华,还能理解父亲的心境。

这让曹操,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

除了文采斐然之外,曹植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

这一点像极了早年“飞鹰走狗、入室抢亲”的曹操。

曹操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一个怀揣着赤子之心的随性之人。

古代的权贵之家,子嗣众多,会哭的孩子不一定有奶吃。

孩子要想出头,必须要有一定的才能显露,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赏和家族的认可,否则就会被边缘化。

曹植,就是这样的情况。

他不同于曹丕,曹丕是嫡长子,是约定俗成的家族继承人。

与曹丕的先天优势相比,曹植远远不如。

可是曹植有才情啊,他凭借着自己的才情成功获得了父亲的关注,甚至还成为了曹操心目中的宠儿。

孩子缺什么,你就给什么

曹植受宠之后,曹操开始把各方面资源留给他。

不管是爵位,还是权力,只要是对曹植有利的东西,曹操就统统给了他。

甚至连继承人的位置,他也想留给曹植。

古人立嗣,需要遵循祖宗之法,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但这只是针对寻常情况而言,对于曹操来说,他才不管什么祖宗之法呢,他更加注重的是“才”。

从曹操三次颁布“举贤令”就可以看出,他更侧重于个人才能而非道德操守和陈规旧习。

因此,在考虑继承人时,他率先想到的恐怕是曹植,而非曹丕。

曹操曾公开表示:“儿中子建最可定大事”。

所以,曹操是把曹植当做储君来培养的,这其中注入了大量的心血。

建安十九年,曹操东征孙权,曹植被封为临淄侯。

自古以来,君王出征,太子留守国都,这是惯例。

而曹操这次出征却令曹植驻守邺都,让曹丕随军出征,其中深意自是不言而喻。

不止如此,在大军即将开拔时,曹操又慎重告诫曹植:

“我当初做顿邱令时,是二十三岁。想想当初的所作所为,自今都不曾后悔。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还不应该好好努力吗?”

这番语重心长的叮嘱,足见曹操对曹植的用心良苦。

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汉中张鲁时,再一次让曹植留守邺都。

那曹丕在干嘛呢?

曹丕被任命为孟津督运专使,负责粮草的运输。

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曹操有意培养曹植作为接班人,如果曹植能够抓住机会,深自砥砺,估计就没曹丕什么事了。

当然,曹操不仅给了曹植机会,还给了他一定的实力。

杨修、丁仪等人之所以能成为曹植的羽翼,多半也是曹操暗中促成的。

杨修出生于官宦世家,四世三公,是实打实的世家大族。

这样的身世背景,若能为曹植所用,定是一笔丰厚的政治财富。

而且杨修本人也博学多才,曾多次为曹植出谋划策。

曹操为了培养曹植,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生怕自己给的不够多。

但他却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百般溺爱,使得曹植一步步堕入深渊。

爱之切,适足以害之。

曹植终因曹操的溺爱,尝到了苦果。

溺爱他,便是在害他

曹操的溺爱,让曹植开始“膨胀”,很多缺点都因此滋长起来。

曹植本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平日里常常“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再加上曹操平时没有严加管束,结果就出了大问题。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一次醉酒后,擅自打开了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司马门,奔驰于只有皇帝才能走的驰道。

这种“目无君父”的出格行为,使得曹操对他失望不已,也使他完全丧失了嗣君候选人的争夺资格。

曹操在大怒之余,不仅诛杀了负责宫廷车马的公车令,还加重了诸侯的科禁,曹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待遇。

虽说曹植因为司马门事件,不再被重视,但是曹操仍然心念这位爱子,想再给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

建安二十四年,镇守荆襄的曹仁为关羽所围。

在这危急的情况下,曹操连发多军前去支援,而曹植也恰巧是其中一军的统帅。

但是曹植好了伤疤忘了疼,一点不懂得约束自己。

本是临危受命,却喝得酩酊大醉,最后气得曹操只好收回命令。

至此为止,曹操彻底放弃了曹植,他自己也被流放到了政治核心的边缘。

曾经支持自己的好友接连被杀,最后只能在监牢般的生活中了此残生。

曹植虽然天性放荡不羁、不能自制,但如果曹操能正确干预、严加管束,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曹植改掉缺点,那曹植也不会成为悲剧人物。

可问题是,曹操对曹植有过正确而必要的管束吗?

答案是没有。

曹植才气纵横,也因此颇为自负。

此时作为父亲的曹操,就应该告诚他“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可曹操没有。

他反而不断地用肯定和赞誉来助长曹植的自得之心,在家族内部和朝臣之中营造曹植是未来接班人的气氛。

曹植性情坦率是优点,但优点往往容易变成为缺点。

比如曹植好酒,曹操知道,但他却没有制止。

在司马门事件中,曹操也只是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虽然心里对曹植失望,却没有对他做出任何惩戒。

是曹操的溺爱,让曹植一步步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是曹操的溺爱,让曹植一点点把优势变成了劣势。

对于曹植的命运悲剧,曹操恐怕要负有很大责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过于宠爱孩子,孩子要什么便给什么,这很容易对孩子造成溺爱。

因为溺爱,所以疏于管教。

曹操的溺爱,让曹植成了脱缰野马,肆无忌惮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发展。

当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他醉酒不起、痛失良机;

当机会不再的时候,他却汲汲追求、志在立功。

在眼前的,他不珍惜;不在眼前的,却要追逐。

曹丕即位后,曹植便在自己的封地上过起了监牢般的生活。

他曾多次上表请求立功于边疆,可惜每一次热血澎湃的火苗,都被曹丕的一盆冷水所浇灭。

在遭到一次次的打击后,曹植终于怅然绝望,郁郁而终。

纵观曹植的一生,令人惊叹,令人唏嘘,也令人惋惜。

他是一个被父亲毁了的孩子,曹操的溺爱,终究害了他的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