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隐形焦虑煎熬的是父母和孩子
过年期间,听说二叔家又吵架了,还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二婶儿甚至打电话问我妈:“要是考不上大学,他还有啥别的出路建议不?”二婶儿口中的他是我的弟弟,二叔家的大儿子,小时候很乖巧,写字很好看,称得上“娟秀”。
可近几年开始叛逆,也许是不服从家里每天让他学习的管教,再加上高中的孩子嘛,年轻气盛,在家动不动就和父母吵架,成绩也是一塌糊涂。
当提到某某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他更是不耐烦,甚至冷着脸甩出一句:“我才不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01、爸妈们的焦虑,孩子也许不懂
无论是前几年大火的虎爸虎妈观点、近些时日潮流的说法“鸡娃”还是最近有些热度的观点“无意义内卷”,其实都和孩子的教育有关。毫不夸张地说,每个父母对于孩子的事情上都是千分小心、万般力争最好,生怕哪个环节落后:
当孩子还未降临时,一丝不苟地遵照医嘱补充营养素、积极锻炼,争取让孩子获得充分适量的营养以便健康成长;当孩子伴随着响亮的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开始留心合适的早教、幼教,甚至早早地开始谋划学区房,恨不得小学、初中、高中一步到位;
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特长与课外素质,小小年纪便开始学习绘画、拉丁、芭蕾、小提琴……
其实大多数父母并不希望自己被孩子评价“不民主”、“只知道让我学习”等。当宝贝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父母们都会幻想,以后我的宝贝,就让他开开心心就好了。
就像《你好,李焕英》中,英子说:“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大部分父母都是这样想的,自己的宝贝健康快乐心里就很满足了,但是在日复一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生出了更多期待,期待你成绩优异,期待你能够去到一个更好的高中、大学,期待你的未来看起来能光明有前景。
并且在和日常的社交圈内,见识到了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可能比你优秀,你的父母就会拿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作为你的榜样,希望你也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甚至超越别人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归根到底,无论是希望孩子成绩优异,还是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已经经历过社会残酷的父母们都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在这个社会中能够有竞争力、以后有能力把握住难得的机遇、争取到想要的生活。他们也是很焦虑,才会有这样的表现,不是吗?
但是孩子中终究也只是孩子,尚还稚嫩的他们很少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再加上青春期的冲动,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便爆发了。父母难过,孩子不懂他们的苦心:孩子委屈,为什么非要逼我学习,休息一会儿又怎么了?
02、“隐形焦虑”煎熬的是父母和孩子
经历过社会鞭笞的成年人是相当知道社会上竞争性之大的,家长们的危机感会不自觉地带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最常见的就是对孩子说,“你再不#%&……*&就会落后”。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的隐形焦虑,但普遍不代表它不严重。
家长们可以试着回忆回忆,当你对孩子“不思进取”的看手机、玩游戏行为痛心疾首时,你的内心活动是不是“啊,ta再这样就没未来了”,所以你希望当孩子出现在你的视野中时,他在学习、在学习、在学习。
仿佛只要他一直学习,他就会有光明的未来。而当你远离这种焦虑的心态时,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并没有一直玩手机,他也不是真的不知道学习。
03、放开手,掌握“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的原则。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对于新时代新事物的学习能力比上一代强得多,有些情况下,家长的观点未必比孩子正确。
但原则关系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立原则比在小事上纠结争吵更有效,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与孩子确立原则之后再放开手,不仅有利于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维护家庭和谐。再者,儿孙自有儿孙福,有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反而会更好。
枕边育儿寄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放在教育上也是如此,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个词叫“守望”。希望所有父母的守望,都能有所回响。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