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募原
作者/任继学
“募原”这个名辞源于《内经》,《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关于募原二字,全元起以“募作膜”,《太素》、巢元方亦然。故后人多以全元起等氏的意见而写作为膜原,因而募原与膜原通用。至明·吴又可对温病的病理学说以及治疗法则无不本诸膜原。但古人对募原在机体的布局、生理的功能、病理的反应未加归纳在一起,皆散见于各个文献中。今就以上的问题加以归纳分析,尤其是对生理功能与形质的问题做初步讨论。
一、募原的部位
募原在机体上的部位,并不是局限于半表半里的部位,更不是肠胃之间仅(廑)有此组织,而是布局于机体内外的一种组织。何以知之?杨上善说:“五脏皆有募原。”李中梓说:“募原者,皮里膜外也。”刘熙说:“膜原者,募络一体也。”这些记载,说明募原在机体内是一种刚柔相济的组织。这种组织在体内深处是分布在脏与腑互相连结空隙之间,在体内浅处是分布在肌肉与皮肤相接间隙之地。由此看来,募原在机体深层与表层各个组织中间是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二、募原的形与质
募原这种组织分布于机体各部,不是古代医家凭空设想的,而是经过一定临床实践验证出来的一种组织系统。所以说募原在机体各部是有形可验,有质可查的。张志聪说:“募原者,连于肠胃之脂膜,亦气分之腠理。”又说:“在外则为皮肤肌肉之腠理,在内则为横连脏腑之膜原。”石芾南说:“膜原,前近胸腹,后近腰脊,即上中下三焦之冲衢,人身半表半里之中道也。”薛生白说:“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连胃腑,即三焦之门户。”考张氏之曰“脂膜”、曰“腠理”、曰“膜原”;蔡陆仙释之曰:“腠理者,肌肉之文理……理中之白膜曰脂。”又说:“募原者,肠胃外之裔膜……孙脉、络脉者,募原中之小络。”全元起释之曰:“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也。”
综观上述,不难理解,中医所谓募原,相当于“肌肉系统中的筋膜与腱膜,消化系统中的肠系膜、腹膜,呼吸系统中的胸膜”以及网状内皮系统等组织。因为这些膜样组织皆分布于脏腑之外机体之内,很符合“半表半里,横连五脏之募原”的。但进一步细玩,蔡氏所言的“孙脉、络脉者,募原中之小络”来看,亦包括了淋巴系统组织。
三、募原的生理功能
从上述形质来看,募原在生理功能上有二:
(一)为机体内的气化与体液循环之重要辅助器官。何以知之?《素问》说:“脾与胃以膜相连。”张志聪释曰:“膜为募原也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体仁汇编》说:“募原之间,皆有络脉,以其升降津液也。”这说明人体内的气化功能与体液循环除三焦主宰施化以外,募原在气化功能上以及体液循环机能上,确系一条主要的渠干,并可视为三焦系统的辅助系统。因此,从这一点上就很近似淋巴系统输送淋巴液的作用。
(二)对机体还起着保卫作用。张志聪说:“膜原者,皆三焦通会元真处……乃卫气游行之腠理也。”指出募原在机体内不但有气化与体液循环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还具备了抵御病邪之机能,这一种防御机能近似“淋巴结”“网状内皮系统”等组织。
四、募原的病理变化
募原的御邪机能是在人体阴阳平衡,营卫和谐的基础上构成的。如机体受某种条件的影响或不良因素的刺激时,则人体的阴阳失平,营卫不和,导致正气紊乱,腠理不密,而募原御邪之机亦随之失灵。因此,六淫或天行时疫之邪侵入人体时,往往内潜于募原,久伏不出,而募原便发生病理变化;就其病变来说,是随着病因的风、寒、暑、湿(泾)、燥、火、疫戾之邪的性质不同,而在机体上反应出的症状亦异,其具体的病理变化与症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疟邪侵入机体后,表卫空疏,不能御邪外出,使邪气内陷,伏于五脏或半表半里之募原,导致募原之转输不畅,迫使卫气循行失其常度,其行迟,是以间日再会,而遇邪气互争,发为间日疟疾。吴又可说:“疟邪舍于伏膂之内,附近于胃,乃表里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募原者也。”故症见寒热之时长,势甚等。
二是因寒邪直犯小肠之外,伏于募原之中,孙络受阻,津血不能流注于大经,汁沫外溢,遇寒相结,久留则成积病。《内经》说:“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所以在症状上呈现腹内有结块,痛或不痛之症也。
三是因寒邪侵及肠胃之内,潜于募原之下,阻绝孙络不通,津血不行,卫气不达,寒邪内扰孙络,导致络脉产生拙急,故症见腹痛或胃脘痛等。所以《内经》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是其据也。
四是疫戾之邪,污染了饮食和空气而侵入机体的。即乘机体御邪之能失灵,造成疫邪下趋募原,募原为邪所扰,则生理功能紊乱,而发生温热病的病理反应。所以吴又可说:“病疫之由,……邪自口鼻入,舍于伏膂之内,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又说:“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灵,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府,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症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
综观这些论述,温疫之邪潜于募原之中,随其气迁,既能传变为经病,又能按卫、气、营、血的层次传变为热性疾患过程。所谓经病者,即太阳经,头颈痛,腰痛如折;阳明经,目痛,鼻干,眉棱骨痛;少阳经,胁痛,耳聋,寒热更作,呕而口苦也,所谓卫气营血为病者,即卫分所呈现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无汗或有汗、口渴;而营分反应出的症状是舌绛、心烦不寐;或斑疹隐隐;内陷心包,则有神昏、谵语、肢厥出现;而侵入血分者,则舌质深绛或紫绛,吐衄下血而发斑。
五是因温邪侵袭机体,直中脾胃,内伏募原,促使募原气结不宣,中阳不布,湿郁化热,外溃肌肉,内痹中州,升降之机失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蒙清阳,热灼津液,湿热相搏,则卫气不达,故症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胸闷、舌白、口渴不欲饮,或有便溏、小便短赤。故薛生白说:“湿热病……邪由上,直趋中道,故病多归募原”而生湿热之疾。
六是因外邪与内邪互为相引,直损募原气化之机,因而体液循环功能也随之失常,致使体液内潴,外溢肌表,由渍脏腑,引出三焦之水,而为水肿之疾。王晋三说:“水流貌,引三焦之水,……流出水道……走皮里膜外之水饮。”马元台说:“膜原者,皮里膜外也。”即为本病生成之理。
五、小结
(一)募原的部位,并非肠胃、半表半里所独有,而是分布于人体内外各个组织间隙之中的一种刚柔相济组织。
(二)募原在机体上是有形有质的组织,这种组织,相当于腹膜、胸膜、肠系膜、筋膜、腱膜、淋巴系统,以及其他网状内皮系统等。
(三)募原在生理功能上有二:一为体液循环与气化功能不可分割的系统,称之为三焦的辅助系统;二为机体上防御病邪之藩篱。
(四)募原在病理上,是为邪潜入巢穴,但因其病因性质不同,而反应出的病理变化与症状亦异,如间日疟疾、积聚病、腹痛、胃脘痛、湿热病、湿温证、水肿病等。
——《新中医》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