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如何抓住几个关键词喝懂岩茶
《1》
相信,看我的文章一段时间的茶友,在岩茶的修习上应该是渐入佳境了。
至少能初步判断一款岩茶的优劣。
比如,干茶的匀整度、香气的纯净度、滋味的醇厚感、叶底的光泽度......
这些特质,主要是初步判断一款岩茶在制作工艺上是否出现问题。
对于入门级的茶友来说,是比较容易也比较快上手的。
但大家肯定不愿意就此止步。
懂了初步的,就想再懂更高深层次的。
这就要进入“进阶层”。
要学习看岩茶的山场如何,这就不仅看岩茶的外在表现,入口后的细节捕捉更为重要。
这就需要一些深层次的感受了。
《2》
首先,村姑陈觉得很值得提的一个字是“融”。
香和水的交融。
茶汤入口,并非先触碰到香气,而是茶汤在口中停留,窥探到暗藏在水里的香气。
我们常说,岩茶香水合一的至高境界是:香入水、水含香。
香水交融能看出一款茶的山场不俗,至少是香气幽雅而内敛的落坑的茶。
有时候,大家对一款岩茶的评价是——“闻着很香,但是喝起来不香”。
很明显,这种岩茶的香不落水,流于表面。并非上乘的岩茶。
“融”还有另一种感觉,是指滋味感与回甘协调、同步。
前一阵子,我跟朋友在品白酒,他研究白酒很多年,一直跟我说,品酒和品茶有相通之处,希望能给我带来启发。
他给我品的是酱香型白酒,他说好的酱香白酒,酱香和回甘是同步融合的。
我尝试了,确实如此。一小口白酒吞咽之时,能同时感觉到浓郁的发酵的酱香和从喉咙回上来的粮食甜香。
岩茶的“融”也是如此。
茶汤吞咽的前后2-3秒,是可以感受到滋味的浓烈与醇厚,并且从喉部翻涌上来的茶香与回甘。这种美妙的感觉一气呵成,相互交融。
如果岩茶的工艺缺陷、山场不好,内质匮乏,就易导致回甘慢,甚至没有回甘,令滋味感与回甘脱节,便不会产生“融”的感觉。
《3》
进阶品鉴的另一个关键字是“圆”。
我的感觉,好岩茶的茶汤在口腔中的状态应该如鹅卵石般光滑、饱满。
有些茶友可能认为,岩茶喝起来不是应该有棱有角,有刺激感、冲击感才行吗?
就像那个著名的学说——把舌头放到岩石上去擦拭。
并非这样的岩茶就不好,有强烈的刺激感的岩茶可能种植地偏岗上、向阳坡面,坑涧里的茶日照时间短,更显绵柔、幽香。
我们进阶品鉴岩茶,只是要通岗上与坑涧的风格不同,学会分辨山场。
坑涧的茶性子慢热、内敛、圆润,好比处事通达的人,在为人处世上游刃有余。
如同悦耳的音乐,应是沉吟般缓缓流淌,而不是尖锐刺耳之声。
而且,那些所谓的有棱有角、刺激感,或许是被茶农、商家引入的一个误区。
他们会把劣质岩茶产生的麻涩感美化成刺激感,他们会告诉你那些明显的杂味、异味正是岩茶的棱角与个性。
这种解释,完全跟真正好茶的“圆”,南辕北辙了。
还有一种“圆”的状态,是茶香、气韵在口腔中环绕形成起讫闭合、前后呼应。
比如,入口感觉到的茶香,还停留在口中,吞咽后回甘产生的余味,与之前的茶香汇集,就像芳香因子在口中绕了一圈,前调与尾调的结合,形成一个圆,产生了“圆”的体验感。
《4》
有一个问题,时常令人疑惑。
那就是桂皮香、辛辣感,它们与圆,与融,又该如何结合呢?
在我的记忆中,牛栏坑肉桂品种特征极显,有明显的桂皮香。
但这种桂皮香,却与岗上、坡面所种肉桂的辛辣桂皮香不同。
岗上略高扬一些,牛栏坑里出产的肉桂的桂皮香,带着花香,是一股略微柔媚一点的香气。
也可以理解成“花粉幽香”。
这种幽香藏在桂皮香之后,能缓解、中和桂皮香的烈性。
也有人把这种花粉幽香,理解成坑涧茶独特的山场气息。
有一位“高人”曾说,我认为这种脂粉香也并非一种具象的香,它应该搭配口感被理解成“鲜活、细腻、柔润”的感觉。
这种对舌面的包容感,在口腔中的呈现,也算一种“圆”的感受。
《5》
还有一个关键词“润”。
这个很好理解,润,就是一种润滑感。
一款岩茶是否有品鉴愉悦感,跟它能否带来口腔滋润感和喉底开阔感关系密切。
有茶友时常感觉岩茶越喝越渴,撇开工艺、退火问题,这跟岩茶的山场有关。
岗上、坡面的岩茶香气浓烈、入口刺激,大家能直观感受到这些茶的特点和优势。
而坑涧茶,入口绵柔,香气内敛,很多茶友会疑惑,如此雁过无声的感觉根本无法抓住令人深刻的体验感。
其实,坑涧茶的重点,便在于这种“绵里藏针”,是一种回韵的力量感。正是这种持久且强劲的回甘,让口腔汩汩生津,保持口腔滋润,喉底开阔。
圆润一体,“润”感在“圆”之后,两者结合,互相衬托,达到岩茶的至高境界。
《6》
喝岩茶进阶的三个关键词,融、圆、润,它们可以自成一体,又可互相交错。
学会感受这三个词,感受岩茶茶汤里的圆融感、圆润感,方是渐入佳境之处。
好茶过口,留下浓郁的感受,最是曼妙。而这种妙,离不得融,圆,与润。
没有领略过的茶友,快快学起来。
除去天价的炫目外衣,感受这些关于茶本身的绝妙滋味,才是喝岩茶的精髓所在。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作者 | 村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