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这样灸,一个月基本恢复……【一点资讯】
中风,是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是脑部血管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
本病易留下偏瘫等后遗症,亦是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是国家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灸法在本病恢复期的治疗及预防方面优势明显。
中医认为此病是
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为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尤多见于虚证;
标实多责之风、火、痰、瘀为患
。
治则应因人而异、辨证分型
,本病以突然意识障碍、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根据意识有无障碍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相关颅脑CT、MRI检查对本病有确切的诊断意义。
(一)中经络
凡以半身不遂、舌强语塞、口眼歪斜而无意识障碍为主症者属中经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常分为肝阳暴亢证、气虚血瘀证、阳明实证、肝肾阴虚证等。其中适宜用灸法治疗的是以下一些证型:
1、气虚血瘀证:兼见面黄神疲,颈软懒言,舌塞语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无力或萎废,舌淡苔薄,脉沉弦或虚大无力,多见于恢复期。
2、肝肾阴虚证:兼见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二)中脏腑
凡以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者属中脏腑。可分为闭证和脱证两大类,其中
一般脱证比较适合灸法治疗。
1、脱证:卒仆昏倒,兼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四肢清冷、冷汗淋漓,二便失禁,脉象沉细欲绝或浮大无根。
2、闭证: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肢体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
灸法治疗原则:
疏经通络、开窍启闭、行气活血。特别是恢复期患肢的康复,可根据“治痿独取阳明”,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随症加减施治。
【主穴】
关元、百会、天窗(健侧)、风市(患侧)。
【配穴】
上肢不遂:肩髃、臂臑、曲池、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足三里、丰隆、悬钟。
失语:加廉泉、通里。
【辨证加减】
气虚血瘀证加气海、足三里;肝肾阴虚证加肝俞、肾俞、太溪;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闭证,涌泉。
【操作方法】
艾条温和灸为主,以皮肤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患者病情,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4周为1个疗程。
【提醒】
不懂辨证分型的患者家属,一定要就医辨证诊治,不可擅自施灸。另外,若能结合其它治疗方法,定会事半功倍。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
患者,男,73岁,退休工人。2007年5月12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突发昏迷,伴右侧肢体瘫痪速到某医院住院治疗,经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抢救1月余,神志清醒,又经中西医治疗半年,疗效不佳。
刻诊:右侧肢体失灵,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I级,语言不清,手足浮肿,手指挛缩,舌质红、苔薄白,舌向左偏,脉沉细。血压150/100mmhg。已进入中风后遗症期。
治疗:用直接灸法,取穴百会、大椎、右曲池、阳陵泉,每穴7壮,每日1次。
火针刺患侧肩髃、臂臑、外关、合谷、风池、环跳、风市、足三里、悬钟、昆仑,隔日再刺内关、通里、廉泉、阴陵泉、三阴交,2日1次,交替使用。
刺血取舌下金津、玉液,放出5~10毫升血液,手足十二井每穴3~5滴血,手和足井穴交替使用,3日1次。
治疗10天后语言较前清晰,上肢肌力I级,下肢肌力Ⅳ级,手足浮肿消失。
1个月后语言基本正常,上肢肌力Ⅱ级,下肢肌力Ⅳ级,已能走路,血压140/90mmhg,治疗已收效。
又巩固治疗1个月。半年后随访,生活能自理,语言清楚。
疗法解析:
百会穴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交会处,有开窍醒脑之功。大椎穴为“诸阳之会”,有疏风通络、醒脑强壮作用,可代替风府穴使用,而且安全。曲池配阳陵泉可舒筋活络,《百症赋》曰:“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于舌下金津玉液及手足井穴施以刺血,结合火针点刺,则有祛瘀醒脑之效,使语言謇涩、肢体偏废等症得除。
本例患者的治疗,
采用直接灸及火针的多穴多刺,井穴的放血,从而有补有泻,标本兼治,提高了疗效,故较快的使肌力、语言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