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无为政治思想?

老子所讲的政治无为的社会并不是无政府主义者的社会。在老子政治无为的社会中虽然也同无政府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没有政府等政治权力这类机构,但这个社会仍旧有一个政治权力的核心存在着,并发挥着治国安邦的实际效力,只不过这个核心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这一社会权力的核心虽然发挥着政治的实际效力,但并不生成特权阶层,不形成政府等权力机构。老子传中曾说,一个真正英明的君主,他虽有盖世功劳,但老百姓却不知道;他使事物井井有条,而老百姓却认为本来应该是这样;他的德性很高,老百姓却并不讴歌他的名字;他在位与否都与天下的太平清静没有什么关系。(“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以不自己;化被万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所以,政治无为不是政治不为,而是政治权力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一个有德有才之士,带领万民开疆扩土,安邦定国,而使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所以他是功于万民的,但如果他因功而居,称王称帝,封王拜侯,分配权力,设置政府这样的权力机构,就使得社会成员之间产生权力上的不平均分配,从而产生了阶级分化与对立。天下如果有了高贵与贫贱,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社会便不可能得真正的清静,从而走到了与天下清静太平相反的目标上。这就是政治有为的必然结果。
无为的君王虽然功于万民,但却并不因功而恃,不设立皇帝这一最高的权位,不分配权力,成立政府,不享受特权,不攫取财富。这样天下便没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对立,没有有权者与无权者的分化。天下百姓在政治权力上是绝对平等的,从而为建立大同社会准备了条件。
政治有为,即权力实体化,便产生了特权阶层的社会组织,形成了社会上高贵富有的阶层。依据老子定理,高贵生卑下,富有生贫贱,社会组织由于权力的不平均分配而产生分化,使得社会组织分化成为贵族与平民的社会组织。
伴随着社会发展,这两个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社会愈发达,权力愈集中,两组社会势力之间的斗争愈益激烈。直到社会集团由于自身内部的矛盾不可调和而土崩瓦解,社会集团便自然解体了。
反之,无为的政治由于不形成权力机构,没有特权阶层,这样在社会中便不会产生由于权力的不平均分配而产生的对立和斗争,从而避免了社会内部的自我矛盾,也同时避免了社会集团的自我解体。
另一方面,老子主张行不言之教,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统治者称王称帝,攫取权力,聚敛财富,过着劳而不获,奢靡淫乱的生活,而老百姓终日劳作不辍反不得温饱,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追逐和竞争。
有权力就必然会有对权力的滥用,有高薪高俸就必然会导致贪污腐化和道德败坏,这无疑会加深特权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恶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会体系内部难以调和的矛盾,埋下社会体系自我解体的祸根,社会集团便难以长久太平。
所以,明王之治不令见可欲,他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地不去谋求和争夺权力和财富,使民无知于这些事物,不称王称帝,便不会有皇族之间对于皇位的泯灭人性的争夺,也不会有他族对于自己的垂涎与掳掠。不分配权力,不设置享有权力的政府官员,便不会发生权力阶层与普通百姓之间角色分化与对立。
没有权力,也即没有了对于权力的滥用,不聚敛财富,不贵难得之货,则老百姓便不会产生私有财产的观念,也不会追逐财富而道德败坏,官员也不会腐败骄纵。权力和财富这两种事物人人都向往。但老子却认为这两种事物最不利于社会团结。所以他说懂得无为之道的明王,既不攫取权力,也不聚敛财富,使民无知无欲,无欲所以所以能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从而使天下得清静。
所以,按照老子的逻辑,不是通过物质的极大丰富,不是通过贤明政治,甚至不是通过文明来实现人类大同社会的终极目标。实现天下清静太平目标的政策是侯王施治政策的反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