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接受“遗憾”,恰恰是一种不留遗憾

又逢毕业季,近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举办了一场颇为特殊的毕业典礼,参加者有应届毕业生,也有去年的“老毕业生”。去年因疫情,毕业生们无法到校参加毕业典礼,该学院便采用了“云毕业典礼”。然而,不能回到母校参加一场线下的毕业典礼,对于学子而言始终是一种遗憾。为此,该学院院长去年便承诺,欢迎他们明年再回来,弥补这个“遗憾”。

不留遗憾地离开母校,对毕业生们来说是一种朴素而真诚的愿望。一场正式的毕业典礼,也为四年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高校理解学生,重视学生,为让毕业生们圆满毕业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也是人情味满满,这无疑是一场暖心而圆满的毕业典礼。但圆满背后却潜藏着不易察觉的隐患——过度弥补遗憾。事事顺意,真的可以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们走得更加坚定和勇敢吗?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求学时期有家庭和学校的庇护,事事力求圆满、不留遗憾,但社会上有很多遗憾是无法避免,也无法弥补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于毕业生们来说,未来人生还要面临种种无法预料、规避的遗憾,当这些外在的遗憾不可控时,要靠内在的心理承受力来调节。

心理承受力,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挫折等非自我性环境信息处理的理性程度。当一个人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往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能接受遗憾、接受生活中的不圆满,恰恰是心理承受能力发挥作用的表现,也是年轻人更好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

处处都是满足,目之所及皆是温暖,过度弥补客观所导致的遗憾,削弱了年轻人承受能力的韧性。就像温室里栽培的植株在面对寒风时容易被摧折,表面上,家庭和学校营造的“温室”为处于求学阶段的年轻人,挡住了“遗憾”的寒风,实际上这“温室”也将能锻造年轻人承受能力的寒风挡在了屋外。“圆满”恰恰损害了承受能力的韧性。

相较于“想方设法”筹划线上线下毕业典礼,力求让毕业生们不留遗憾地圆满毕业,各高校合理地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们能从心底接受“遗憾”,承受生活中的“遗憾”,不因“不圆满”而抱憾终生,从而达到锻造自身承受力韧性的目的,这才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毕业礼物,也是学校给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堂人生课。相信这份“遗憾”,必定会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文/刘予赛(内蒙古师范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