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黄烟生产
黄烟生产
黄烟是传统的经济作物,生产队的时候,黄烟生产是一个队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到年底社员们开支的钱主要就是靠黄烟换来的钱。我们县种植黄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品质优良,色泽好,香气浓,油性足,组织细密,叶片丰满,燃烧性好,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黄烟生产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农活,要经过很多道工序。首先是育苗。育苗要等到开春以后天气暖和不上冻了才行,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薄膜,更没有大棚。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找好一块地,调好畦子,施足基肥,用耙子整平搂细。黄烟种子极为细小,比米粒还要小很多,很难直接均匀地撒在地里。育苗的时候,先用一块蚊帐布缝成一个小袋子,在袋子底部放上一层细沙,再把烟种子放上,扎起口来,放在水里浸湿,然后把袋子放在一个盆里。过一天后,以后每天早上都要把盛有烟种的袋子放在水里浸一下,以使种子保持湿润。过几天后,种子便萌芽了,这时把袋子打开,把发了芽的种子与事先准备好的很细的土掺在一起,用手拌匀,然后均匀地撒在畦子里,上面再敷上一层用细筛筛出来的细沙,大约有一指多厚,接着用喷壶在上面喷水,也要喷匀。以后每天都要进行喷淋,保持一定的湿度。几天后,小苗长出来了。当苗长到三片真叶时就要进行间苗,要选择晴天的下午进行,间去过大过小的苗以及弱苗病苗等,做到叶不挨叶,大小均匀一致。苗期大概有两个月,不能超过五片真叶,因为大苗、老化苗易早花。
烟苗移栽是在麦收以后。移栽的时候,生产队的社员们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管着剜苗的,苗要带着垛,便于成活;有用小推车管着运送的,运送的路上要特别小心,尽量慢些,走得平稳些,不能把苗上的土垛给弄散了;有管着刨坑的;有管着把烟苗往坑里放的;还有管着栽的。
烟苗栽好后接着要进行浇水,五六天之后派人进行全面检查,发现缺苗要及时补上,做到苗全、苗齐、苗壮。每隔几天就要进行一次除草,抹烟杈(把侧芽抹去),做到烟杈不过寸,这样对黄烟植株生长有利。大约一个月时要进行培土,形成一条长长的烟垄,两行烟株间是一条沟子,便于排水。在要开花的时候安排一些社员进行打顶(要留出一定数量的烟株打种),以控制烟的生长,减少养分的消耗,保证黄烟的产量。
经过两个多月的生长,开始时还显柔弱的烟苗已经长得又粗又壮了,一人多高,一片片的大叶子向上昂着,整个烟田绿油油的。脚叶成熟了,要采摘烟叶了,我们那里把这叫做劈烟,一般每株烟一次劈二三片。有管着劈的,有管着推的,还有往外抱的。劈烟和推烟都是由大人干的,待我稍大些时也曾干过这活,任务是往外抱烟。劈烟的社员把烟放成一堆一堆的,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就往外抱,装到车子上。烟叶具有粘性,抱的时候感到粘乎乎的,不好受。
劈下来的烟叶推到生产队的场院里后,就由妇女们系到烟杆子上。烟杆子很粗,是用秫秸绑成的。场院里搭了凉棚,妇女们就在凉棚下系烟。每个妇女事先都抱下一堆烟杆子放在身边,烟叶推来后很快就被抢光了。烟杆子上面有一根粗白线,我们把它叫做烟杆子线,系烟的时候,先把根烟杆子上的线解开,然后每两个烟叶一把,一手拿线,一手拿烟叶,用线把烟叶系住,交错着一边一把,直到摆满一根烟杆子。有的妇女系得很快,不一会就系满一根。最后,生产队里有专人负责记录每个妇女系的杆数,按照数量给记工分。小的时候,母亲在场院里系烟,我就和好多小伙伴在场院里玩,场院里有好多蜻蜓在飞,我们就用扫帚去扑,有的当场就被扑死了,还活着的,我们就把它的肚子后段掐掉,插上一小段麦秸,然后放了让它飞,飞起来晃晃悠悠的,东一头西一头的,我们感到很有意思。
烟叶系好了,就要装屋进行烘烤。我们队里有三口烘烟屋,生产队院北面有两口,东面还有一口。北面两口中间有一个棚子连接着,棚子下面中间有一个东西向的深道,两头是两口烟屋的炉口。烟屋中地面上排列着一条条用墼垒的烟洞子,就靠这些烟洞散发热量,把烟烘干。地面以上,是一排一排的木杆子,都固定在墙上,上下左右都冲得很整齐。系好的烟杆子就搭在两根木杆上。烟屋头上立着高高的烟囱。烘烟屋因为不留窗口,即使白天里面也是黑乎乎的。
装屋的时候,有专门往门口拿的,有在门口处往里递的,还有年轻的小伙子在屋里往上挂的。从烟屋的最上面开始,一步一步往下,直到把所有系的烟杆子都挂上。一屋烟有二百多根。
装好了屋,就准备开始烘烤了。先把屋顶上的气窗闭起来,墙上的气孔用砖头堵起来,用泥糊严实,然后生上火开始烘烤。起先用的是小火,两天半后烟叶开始发黄了,看烟屋的人就把屋顶上面的气窗和墙上的气孔打开,改为放大火。这个时候,风从气孔里吹进去,里面空气产生流动,烟叶就开始蜷曲,空隙就大了,烟叶也动起来了。大火期间,靠近炉口处的烟洞子被烧得发红,因此要不时地进屋查看,黑夜都不敢睡觉,每隔不长一段时间就要到烟屋里去用手电筒挨着照一圈,看看有没有掉下来的烟叶或者是烟杆子,以防止发生火灾。看烟屋的人责任是很大的。有一年,有个队的烟屋里就有烟叶掉到了烟洞子上而被引燃,幸亏发现及时,才没有引起火灾。烟屋失火的事时有发生。
放大火的时候,好多户人家把自家淹的辣疙瘩咸菜用铁丝穿上几个,拿到场院里交给看烟屋的人,放到烟洞子上烤。到第二天早上去拿回家就饭吃。这样烤出来的咸菜因为时间长,能熟到最里面,外面干酥,呈丝状,里面的熟软,比现在街上用烤地瓜的炉子烤出来的要好吃的多了。有时,我们在路上就撕下一块来吃,虽然很咸,但吃着很香。最美味的要算是用盆焖鸡了。把一只鸡拾掇好,放进一个盆里盖严实,然后放到烟洞子上。经过一夜的时间,鸡被焖得很烂,比现在的高压锅炖出来的要好吃多了。不过,那时极少人家能有这样的口福,大多数人家是不舍得把鸡杀了炖着吃的。
又经过两天半后,烟叶烘烤得差不多了,进屋摸一摸烟筋,没有活筋(就是还发湿的)了,就表明烟已经烤好了,就停火封炉,准备出烟了。
几个社员进到屋里,有往下摘的,有往外递的,从最下面开始往上,越爬越高。其他的社员就在外面把屋里递出来的烟杆子拿到场院的空场上摆开。我也曾随着大人拿过烟杆子,因为烟叶都烤干了,比原先装屋时拿的挂着鲜烟叶的烟杆子要轻得多了。跟着大人们来来回回的,听着他们说着笑着,觉得挺有意思。
待整屋的每杆烟都拿出来了,整个场院也摆满了,一片金黄,看着真不错。刚出来的烟叶还很干,需要经过一些时间让烟叶上潮,变软些了才能从烟杆子上面往下摘。一般的都是下午出烟,出了烟接着装屋。一夜的时间,烟就变得柔软了,第二天,早早的妇女们就到场院里开始解烟。最后也是按照摘下的烟杆子数记工分的。
接下来是做烟,就是通过挑选把烟分成各个等级。那时,每个生产队里都有一口地窨子,我觉得它好像就是用来做烟用的。旁边有一个棚子,棚子里有一个门口,从门口沿着台阶走下去就进了地窨子。两侧虽然有一些窗子,但里面仍然是比较暗的。做烟这个活也是由妇女们干,她们在两边排开,一人摆开一个摊,坐在蒲团上,把烟分成不同的等级,再按等级把它缠成一把一把的,放到烟帘子上。最后,把一帘子一帘子的黄烟装到队里的排子车上,拉到公社的烟叶收购站去卖。剩下的那些碎烟叶就分到各家各户,留着卷纸烟吸。
一直到快要秋收的时候,所有的烟叶都被摘完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烟秸子了。然后就把它刨出来,晒干后当柴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