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1,2)
解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刘晓林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字意双解:
“道”如果可以完全还原而出(道尽),它一定不是永恒大“道”;“名”如果可以完全还原而出(名全),它一定不是永恒大“名”;(客观上)宇宙始于混沌,(主观上)万物始于明确。有无互生,所以要虚实互参方能融通宏微。有出则无生,相并而来,同称“人所不可左右”。“玄”的极点是我们永远对宇宙存在不可解,这宇宙中永远对人类存在的不可解方是产生“众妙”的机关所在。
旁注:
老子的极高明之处于相当的程度上表现在:其始终承认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无论你我智慧再高始终有不解存在。既然如此,你我全力而为后何必再求一己之“无”!?
世间万物始终存在特例,任何精确的定律也只是对所在的大致界定而已!无论是“有、无”,还是“以观其 妙 、 以观其徼 ”,最终都要归入“玄”中。因为它们自“玄”而来必将回“玄”而去。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字意双解: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却鲜知美丑、善恶哪能截然分开;尤其对于自己的优劣不能认识“到位”,这实在是“轻己”。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的共存是(辨证)永恒存在的。
所以得道的“圣人”使自己体性自然合于宇宙,不教之教而影响其他。“道”生化万物不能明确始端,孕育一切与己无关,运行一切与己无关,成就一切仍与己无关。无论什么(包括“道”)惟有不据方有不去!
旁注:
本章是先哲老子对“道”的轮廓诠释。在道理上讲,其正确性自不待言。就现实来看,就人类而看,其隐藏着理想(人类自身追求的理想化而已)。世间的文化理应就人类而言,而人类自从有了思维那天开始就存在了主观;有了主观则人类能够更好体悟宇宙,同时也在无时无刻不在“远离”宇宙的本原。
人能做到成就一切又远离一切吗?不能。“道”能做到成就一切又远离一切吗?不能。要不,为什么我们在找不出原因后为什么要感谢包括老天爷在内的“道”呢?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