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53,54)

解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字意双解:

假如一个人对“道”略微有认识,他就会(选择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怕走了邪路。大道自然十分平坦,但就人的本性来说对“小路”也十分好奇。朝政十分腐败,田地极度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管理者”仍穿着锦衣、佩宝剑,饱餐美食,强占社会财富使自己富裕,这就叫做十足的大盗。无道啊!

旁注:

对于《道德经》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是老子对整个社会统治者发出的警告与劝戒,如此来看是不免偏颇。虽然在某些章节中确实有对所谓君主治理社会有用的内容,但更多是对整个人类而言的。“使我介然有知”中的我作为泛指是完全说得通的,并非专指“人君”。世间万物都具有矛盾性,人也不例外。

人一方面向往安逸,另一方面又喜欢猎奇。大文学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类似的阐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它被许多人奉为佳皋!仔细体会,你我就会发现非险远处也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只不过你我常常不在意啊!“径”(小道)周围有奇绝,平坦的大道上也有奇绝。“管理者”好面子,他们会粉饰太平。你我普通百姓也好面子,没有也要装做有的样子。类似的情况哪里称得上“道”呢?“道”无所不在,但“道”被你我认识、掌握并不是一促而就、瞬间而成的。所以“道”会经常来约束、惩罚人类的,尤其是表面的“聪明”更容易受到严重的惩罚。

解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刘晓林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字意双解:

善于建立功业的人思行会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会随意拔高),善于掌控潮流的人不会脱离社会。这样的人,他的后代自然会时代铭记他极其思行。修德于自身的德是纯真之,在此基础上修德于家庭,整个家庭的德就多了起来;依次再修德于家乡,整个家乡的德就会增长;再次修德于国家,国家的德就充盈;最后修德于天下,天下的德就会盛行。所以要学会从自身去观察别人,从自己家庭去观察别人家庭,从自己家乡乡去观察别人家乡,从自己国家去观察别人的国家,从自己的“所处天下”去观察别人的“所处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天下的情况(来龙去脉)呢?就是用了这个方法。

旁注:

建业与立业(守业)是事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事情的开始与发展。任何事物都要由始而终,之于人的生命、之于历代王朝。相对于开始(建)而言,在道理上“抱”(守住、立住)所历经的时间应该更长些,实际上却不一定。自身之德、家庭之德、家乡之德、国家之德、天下之德,它们在老子看来是递进的关系。换言脱离了自身之德,其他之德无从谈起。无疑,这就个体而言是通的!就集合体(比方国家)而言,此处就不是递进关系了!(另外的说法,无国哪有家庭与个人)

整体而言,我们在分析探究事物时采用“以小观大”的方法是可行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叶知秋、一勺识味、一沙窥宇……就是很好的例证!“以小观大”的后果是你我常常陷入“不完全归纳”的境地而对事物的某些方面有所遗漏。“以大观小”也可以用来分析探究事物,书者认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实际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一个人做到纲举目张不是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极高的认识、宏观的把控……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0)

相关推荐

  • 胡说《老子》60 —— 善啥不啥

    原创胡涂医 胡涂医 今天 胡说老子60-善啥不啥.m4a 音频: 00:00 / 06:45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谆谆告诫,往复杂处折腾就不对.可是我们这颗凡心,最爱的就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 ...

  •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三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哉! 此章曰:施道可畏.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81,跋文)

    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9,80)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字意双解: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很难彻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7,78)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5,76)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3,74)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1,72)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字意双解: 知道的再多也仍然能认识到自己还有不知到的,这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9,70)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7,68)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5,66)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