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乾州蕞娃:​万邦关中大书房,镐京读书人灵魂的栖息处

“遇见一家书店”系列故事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个人、集体与书店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讲述者在书店的经历、见闻等人生百态,挖掘城市文脉的记忆与传承,点亮深藏于心的人文之光,传播暖人心怀的正能量,彰显城市的文化气质与人文关怀。

万邦关中大书房,镐京读书人灵魂的栖息处

乾州蕞娃

2000年上半年,以销售人文社科类图书的万邦书城在西安钟楼邮局旁边的一间小门面中开业。后来随着店铺的扩大,书店又搬迁到西安骡马市。在骡马市开铺不到几年,万邦书城就搬迁到小寨东路百隆广场一层。
我那时刚好在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离职进修,中文系的学生就是要多读书,所以我周内的课余时间都用来泡阅览室,周末要么游走于西安的大街小巷,感受十三朝故都厚重的历史遗韵,要么去书城看书,不知为什么我很少去陕西省图书馆看书(学校离陕西省图书馆很近,也许是那时候办理借书证的手续繁琐吧)。当然,小寨工人文化宫的周末早场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个时段大多是一些文艺片,关键是便宜。
很多时候在书城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自己带一个水杯,渴了在饮水处接点水(冷热都有),饿了出去随便买点东西囫囵吃点进来继续看。好在这里的营业员很是良善,对于我这样的只看书不买书的人并不会喝斥,只要我在翻阅书籍的时候,能够小心一些不毁坏图书,就可以。这让和我一样落魄的读书人得以维系最后的尊严。
以前在别的书店也看过书,包括国营的新华书店,但是在那些店里蹭书读,总会让我有一种心神不安的感觉。就像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中描写的那样:“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来这里看书的人很多,有大人,有小孩,甚至有白发苍苍的老头,看书时大多都是在书架旁边席地而坐,也有人坐在木制的楼梯上,也没有谁笑话谁,似乎大家都习惯了,好在木地板不是很凉。也有青年男女相约而来,不过他们大多是坐在三楼的书吧,那里的气氛更加温馨,环境更加幽静淡雅。
这里很安静,除了偶尔借过时的人们小声的说话和彼此歉意的微笑,你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关于城市的喧闹。只要你爱书,读书,静静的就是一个人坐一天也没有工作人员来打扰你。
喜欢来这里看书,还是因为书城充满文化气息的布置。木板木版年画、拴马桩、车轱辘、草席坐垫等关中地区的老物件和陕西的本地特色应有尽有。书店内许多撰写本地故事的小说、明信片、文玩、书签等特色产品摆放在书店最前面的大厅,吸引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偶尔周末这里还会举办一些读书沙龙,邀请一些著名的作家学者和书友们一起聊天。林青霞、白岩松等人在这里讲座、谈心与读者交流。这里还每周定期的推出一个小册子,除了对热销图书进行宣传,做促销外,还会刊登一些名家书评或读者来信,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我曾经收集了好多期,因为中间搬过几次家,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若是遗失了,那就太可惜。
每每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景,我都觉得自己是那样的幸运,能够在一个充满钢筋水泥混凝土的都市之中找到那样的一个处所,安放自己躁动不安的灵魂。
毕业离开西安后,很长一段时间迫于生计,我每周都会来西安一趟,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万邦书城,去关中大书房,只有去过那里,我才有一种心安的感觉。再后来,生活稳定了,便辞了那份工作,不再来回奔波,也就很少去西安,只是从没有忘记读书,没有忘记码字。
2016年年初,突然在网上看到万邦书城迫于经营压力搬到长安区,总觉得有一种难以置信,为什么那样一个受到广大读书人喜欢的书城就会经营不下去了?如果它搬走了,那些喜欢读书的人又该去哪里寄托自己的灵魂?为什么国家不能对这样的企业予以扶持。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心总是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不能考虑一下文化能不能跟得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能不能跟得上?小寨工人文化宫拆掉了,公益的周末早场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动辄几十块甚至更高的消费。更多的平民阶层对此只能望而却步,他们只能蜗居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巢穴之中。
好在,时隔两年,万邦书城重新归来。重新归来的书城,更加的时尚,更加的多元化,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重新归来的万邦书城我还没有去过,只是在不希望这个被誉为“文化人的后院,读书人的书房”的万邦书城再次被迫搬迁。毕竟这是坐落在一座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读书人灵魂的栖息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