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桂彦良《比到京帖》
这封信內容是说桂彥良自己到首都之后,不太常看到新安人,不知道其他新安人在首都的消息,但是某日胡士安來拜访,带來彥充写給桂彥良的书信,说彥充自己在首都情形,包括工作等等事情。信末附带说的是因为胡士安送信來沒多久就要回去,所桂良彥就只能草率地回信,同時拜託彥充能順道問候先允升。桂彥良、胡士安、彥充、朱允升都是新安人,而朱允升在朱元璋攻打元朝時,有過許多功绩,很得朱元璋赏识。
释文(繁体):
比到京,少見新安人,不知近況。忽胡士安來,出示手書,乃知分教郡庠,深用喜慰者,知足下學業甚進也。方起居為不及,奉書幸以此達鄙懷。貴郡節判,千萬致意。馬則賢善醫而文,予病時深德之,幸為善待。桂彥良奉答彥充助教契友 士安弟去,故匆匆奉此,不謹。聞有子可喜,吾同會試甚契。煩問朱允升先生。
桂彦良(?-1387),名德,以字行,号清节,浙江慈溪人。明初儒者。
元末时乡贡进士,为仓山书院山长,改平江路(今苏州)学教授。张世诚、方国珍交相征辟,均不就。洪武六年(1368年)应诏赴阙,授太子正宗,与宋濂、孔克袁同为太子诸王及功桂彦良草书臣子弟师。迁晋王府右傅。后钦定王府官制,改左长史。入朝京师,上《太平治安十二策》,太祖称其为“通达事体,有裨治道”的“通儒”。洪武十八年(1385年)告归。越二年卒。著有《清节》、《清溪》、《山西》、《桂笏》、《老拙》等集及《中都纪行》。
桂彦良善书,尤工草书,其书学孙过庭《书谱》上溯二王,颇得其真谛。
虽然桂彦良在明朝初期的书坛上名声不大,但此帖中字画使转起落,用笔枯涩浓淡,章法参差掩映,使人看上为之-亮。《比到京帖》曾经淮安周氏和鉴藏家张葱玉收藏。
青年时,桂彦良经选举(选拔考试)为元乡贡进士,做过“包山书院”山长,后改平江路(今苏州)路学教授。
明·洪武六年(1373年),授命征召入京,授太子正字。时当明代开国初期,太祖朱元璋尊师重教,十分注意给诸王择师,时桂彦良与宋濂、孔克表、陈南宾、萧岐等宿儒,同为太子、诸王及功臣子弟师,其间桂彦良脱颖而出,尤受朱皇帝青睐。元璋称道他学识渊博,教学得体,能以“二帝三王、孔孟圣学为本”,汇聚历代治政之精华,联系明代国情之实际,以启迪后人,解当务之急。并特择他为晋王傅。
明太祖朱元璋虽读书不多,但肯学习;吟诗作赋,善写俚诗。桂彦良常在帝前步韵应对。据载,桂彦良在御座前朗诵,诗声朗朗,“声彻殿外,左右惊愕。”帝赞许他才思敏捷,应对从容,语出自然,诗风诚朴。可见桂彦良的辞章文笔,很配农民出身朱皇帝的胃口。
当时是,桂彦良与宋镰(文士)、刘基(军师)齐名,同为太祖三足鼎臣。而朱元璋却对桂彦良情有独钟,称道他:“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彦良入谢道:“臣不如宋濂、刘基”。元璋诠释说:“宋濂只不过一个文人,刘基呢,虽足智多谋,而才能偏于军事上,不如你通达全面啊!
调迁为晋王府右傅后,桂彦良至晋,制《格心图》献王,励精图治;后更王府官制,官“左长史”。在晋期间,还制作《万世太平治安十二策》,上章京师。太祖朱元璋读后,拍案叫绝:“通达事体,有裨治道”。又说:世人都说儒者只拘泥古训,不通今道,但彦良就不是,真可谓“通儒”矣!
洪武十八年(1385年)桂彦良告老还乡,潜心著作。先是浙江省开科举,连请他为考官,主文官。过了二年就与世长辞了。桂彦良一生著作甚丰,有《清节》、《清溪》、《山西》、《挂笏》、《老拙》等集和《陶诗春和咏》及《中都纪行》等。据载,连名噪一时的大学士宋濂,读了他的著作,感叹不己,自以为不知也。
桂彦良《答彦充书帖》 (《比到京帖》)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