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六经之教”,本章论及其三即“诗、礼、乐”,看似教学之道,实则是论教化之道即为政之道,突出强调“诗、礼、乐”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人的修养)兴起于学诗,初成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孔子正定“六经”之目的是用以教化民众一心向德,从而最终建立起儒家哲学体系。《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引赵衰曰:“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充分表明“六经”在春秋时期已经广泛用于德教。孔子曾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是为了成就道、德、仁。
“兴于诗”,诗能启迪性情,其“温柔敦厚”之教为化民之先。《诗》之所以能发挥教化的作用,首要原因在其思想纯正。《论语·为政》引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尚书·舜典》认为“诗言志”,毛诗序认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学贵立志,学诗就是为了从中汲取营养,引导树立远大志向。人们要提高自身修养,最初就要从学《诗》入手。
“立于礼”,礼能规范人之举止、约束性情,其“恭俭庄敬”之教为化民之要。“诗发乎情,而止乎礼”,诗为任情而发,喜怒哀乐之未发时为“中”,发了之后要“中节”即为“和”,以礼节度方可致“中和”,才有可能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圣德。《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学《诗》的最高境界是志于道,“道”必须依礼守礼才能达成。
“成于乐”,乐能感染、陶冶性情,其“广博易良”之教为化民之本。《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美善的音乐是天地调和而成的和谐旋律,可以使人的整个身心与天地合而为一,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学乐能够涵养性情,跟天地融为一体,成就自性之德。礼是一种天然的秩序,天地自然守礼,各行其道,各循规矩,人学礼守礼,也就能够与与天地合一、融为一体。学习“诗、礼、乐”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是真正的圣贤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