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偷鸡蛋被拦猝死案宣判|真有人能把自己活活气死?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聊【健康】,这看起来是个很大的话题,是否生理上没有病痛就是健康?活力满满能跑能跳就是健康?
先别急着回答,大家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个老人在超市偷拿鸡蛋,被工作人员拦下后猝死,法院判决老人死亡是自身疾病发展所致,不支持原告的索赔要求。
案例二:2017年一位老人在电梯里抽烟,一位医师在劝阻后无效后与之发生争执,老人后来心脏病突发死亡,一审判决认为医师有责任,二审撤销一审判决,改判医师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看上去似乎这两个案例中的老人应该都是健康的,但都在并不激烈的冲突之后死亡。
我们不禁有些疑惑,在大众看起来争执并没有非常激烈,也并没有动作的冲突导致躯体创伤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会发生类似死亡这种让人意想不到的严重问题呢?所谓气死人是真的发生了吗?
人真的会被气死吗?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两个经典桥段,诸葛亮三气周瑜和诸葛亮骂死王朗。当然这两个故事的真实性都是有问题的,因为根据正史来看诸葛亮和周瑜是没有交集的,甚至他们是否见过面也存在疑问,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生所谓三气周瑜的故事。
另一个故事是诸葛亮骂死王朗,从史料来看王司徒简直是人生赢家,这个故事也是纯粹出自小说家的演绎,历史上并未发生过这个事件。
小说家为什么会频繁使“气死人”这种手法来讲述故事?是纯粹为了增加戏剧冲突的强度吗?
电影《小丑》
当然不是,与前面的两个案例类似,所谓气死人不过是一种表象,背后隐藏的是情绪对人们健康的深刻影响,这是有心理和生理基础作为背景的。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你是否也有过与人激烈争论,导致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刻?
热血上头、呼吸急促、面红耳赤、手足颤抖,甚至语无伦次、全身无力,“气死我了”之类的话语也时常挂在嘴边,但为什么多数人都好好地活着,而有一些人却真的被“气死了”?人真的是被“气死”的吗?他们又是如何被“气死”的?
《欢乐颂》
“心身疾病” 会致命!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一个叫“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从概念上指的是具有真正的身体症状,而这些症状是由精神和情绪引起的,或者受精神和情绪的影响的,而不仅仅是单纯身体的具体的生理病理原因,比如受外伤、感染细菌或病毒等等。
心身疾病多源于情绪压力,或者是受到情绪压力而疾病程度加重,在身体上表现为身体疼痛和其他症状。
这个概念在当今西方现代医学大行其道的今天,其实有些冲击我们的认知。
我们日常情况下所能看到的疾病,轻度的如感冒发烧,重的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甚至癌症,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是纯粹的医学科学问题,如细菌的感染,病毒的侵袭,或者生理性的病变、物理的创伤等等,但根据当代医学的研究证实,其实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疾病的发病原因或者发病之后严重程度上的差异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从研究来看,上述案例中的老人“被气死”只是一处表象,情绪的过于激动触发了其他疾病,从而导致人的死亡,真正导致老人死亡的原因是其他疾病,而情绪则是触发这些疾病扳机。
接下来我们尝试从人格偏差和压力两个方面来说明情绪与心身疾病关系,以及对人的影响,力图破解一下人们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人格上的偏差与心身疾病
西方医学最早发现人格偏差对人的影响的美国学者M.H.弗里德曼,他在研究心脏病的时候发现,有一类人相对比其他人更容易诱发心脏类疾病,他把这类人定义为A型人格。
A型人格者从表现上会比较具有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同时也容易紧张,会对阻碍自己的其他人或事进行攻击。当这种攻击性无法找到外界的对象时,就会转向攻击自己,导致情绪失控,从而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中医在很早之前也有对人的情绪与疾病的关联有所描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及“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理论。
情绪易于过分激动是容易诱发心身疾病的表现之一,无论这种激动情绪是由于喜悦、悲伤、痛苦、愤怒所致,过度的情绪高涨对人本身都会有伤害。
尤其对于A型人格群体而言,争强好胜,时常表现出超常的攻击性,对于自己有过高的预期或苛求,在表现出进取心、侵略性、攻击性、自信心、成就感等正面倾向的同时,也导致容易紧张、焦虑、易激动等负面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电视剧《欢乐颂》
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同时也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体验和对事件的认知。文章开头所述的两个案例中的老人就是高估了自己对事件的控制能力,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走不出自己划定的圈子,同时由于自己本身存在过错,在向外找不到攻击的客体时,情绪就开始内向攻击自身,从来导致悲剧。
一句话忠告,尽量不要做超出自己控制能力范围太多的事情!
高压生活对人的影响
现代生活节奏快,每个人都恨不得即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导致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在时时面对着不同的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是积极的,就如同你曾经享受过坐海盗船的快感,或者在经过努力完成一项任务时感到兴奋和成就感,你就已经体验到了“好的压力”。但是,如果你曾经经历过重大的损失,或者生活的重大变革,你也可以理解 “坏的压力”是什么感觉。
电视剧《百年酒馆》
就像好的压力带来愉悦和振奋的感觉一样,坏的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刻影响着你的身心。
对于过往事件的持续压力易诱发沮丧、抑郁情绪,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压力则会带来焦虑,抑郁和焦虑是现代人们面临的两大严重的心理问题。
笔者的两位堂伯都是因为胃癌去世,一位是确诊后不到半年去世,另一位则在手术后又生活了超过10年,当然不排除病程、治疗手段的影响,但从日常的观察来看,两位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态度对其后的生活状态影响也是非常巨大。
电影《比海更深》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WHO在1947年对于健康有一个更宽泛、更合理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康宁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如果我们把身体比作一个高压锅,你的情绪就是蒸汽,如果我们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允许它缓慢地排出蒸汽,它就能有效地工作。
而如果我们持续地增大压力,使蒸汽完全无法排出,那么压力就会继续增大,直到盖子被吹掉,或者在某个薄弱的环节爆裂。
《我是余欢水》
疾病的侵袭很多时候就是在你身体最薄弱的地方积攒压力,当人们在压力之下无法“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试图“憋着”的时候,最终会达到情绪的崩溃点,这种情形可能表现为身体症状,如血压升高、呼吸困难、胃痛、头痛等等,也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症的发作。
对于可能有的心身疾病,我们可能并不能准确意识到它的存在,而仅仅只是认为自己有点累了,或者压力有些大。
其实我们的身体是有自身的智慧的,它时刻监控着你的身体,在出现状况的时候给你提供一个警示信号,如肌肉疼痛、胃部不适、头痛、血压升高、突然易感冒等等,当身体出现这些状况的时候,有可能是身体正在给你发出警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研究表明,持续的压力导致你的免疫力受损。
不知道你是否有类似的体验,当你带着身体症状找到医生时,医生一般会先尝试从生理病理的角度找到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明显的生理病理原因,这时候有经验的医生可能会问你情绪上的感受,以及是否有严重的生活压力或创伤事件等等。
在进行病情诊断的时候,很多时候同一症状表现的可能原因却并不是同一个,比如头痛,可能是病变,可能是碰撞导致的伤痛,也有可能只是压力所致,这也是医学上开始提倡整体医疗的原因之一。
健康与疾病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
人们对于心身疾病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心身疾病是想象出来的。
实际上,不仅心身疾病导致的身体症状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心理的因素对于某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恢复程度的影响也是切实存在的。
现代医学也已经从单纯的生物(生理)致病发展到情绪和行为致病,健康与疾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我们可以把心身疾病的爆发理解成大坝决堤,心身疾病爆发之前大坝可能会有管涌、渗水或者洪水漫过大坝,所有这些迹象都可以看作是心身疾病存在的一个警告。
中国传统智慧里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说法,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在遇到决堤的时候才会想到去修复大坝。
将身体的健康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健康水平会有起伏,在日常生活中要防微杜渐,对身体的症状保持警醒,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能力,遇事不偏执、不钻牛角尖,对于生活的压力有感知能力和排解能力,这是保持持续健康的重要一步。
作者:局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