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世可知也(2-23)

礼仪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只要人们生活在一起,需要一种体系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离不开礼仪纲常。随着朝代的更替,礼仪往往会发生变化,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但无论怎样变化,其实质不会改变。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有的释为朝代、世代。

因,继承、因袭、沿用。

损益,增减、变化。损,去除、减少;益,添加、增加。

其或,假定、假使之意。

【译文】

子张请教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去除和增加的内容,都可以知道;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去除和增加的内容,也都可以知道。假如(将来)有继承周朝而立的,即使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古人以30年为一世,十世相当于300年。世包含着时与事。“时”指时代变迁, “事”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最大的“事”就是改朝换代即政治更替。孔子之前,称得上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朝代已有夏、殷、周三代。孔子时期,诸侯各国纷纷争霸自立,代表周王朝政治形象的“周礼”日益衰落,没落衰败之象开始显现。子张所关心的问题实质就是质疑周王朝政治还能持续多久。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过去三代的更替事实来论述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孔子在本章提出“损益”的重要概念,其含义是减增、革兴,意思是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既要对核心要义有所继承、没袭,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变通。通过夏、殷、周三代之“礼”的比较,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礼”一定要有所“损益”。一个王朝如果不能自我革新、主动“损益”,就会有外部力量强行予以施行。如果统治者能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主动“损益”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需要,就不会出现改朝换代的大事变。

当然,统治者主动进行“损益”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损益”首当其冲就要影响既得利益群体,甚至包括统治者自身的利益,如果缺乏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根本难以施行。

“周礼”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是“为政以德”,其表现方式是“齐之以礼”。孔子之所以预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是因为在孔子看来,当时的“周礼”就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佳政治制度体系,是最适合国情的上层建筑。假如以后的朝代能够继承“周礼”并适时进行“损益”,就可以推知百世以后仍将是长治久安的社会。现代社会治理应该从中得到启示,更加准确地理解“为政以德”与“损益”的深刻内涵。

(0)

相关推荐

  • 变与不变须务本——《论语》悟读【39】

    红尘美丑总变幻,变与不变须务本. <论语>第二篇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可知也?"子 ...

  • 孔子之为孔子

    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伟大,当然不只在于他捍护传统,而更见于其重新理解传统,思索其意义,赋予传统新的生命.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的而且确,孔子说过「吾从周」,表明自 ...

  • 两千年来,朝代更替,中途为什么儒家思想为什么没被打倒?

    反思一下,两千年来,朝代更替,中途为什么儒家思想为什么没被打倒,为什么屹立两千多年,难道我们两千多年的人都不懂道理?不能明辨是非?我们两千多年的祖宗都什么都不懂?难道就我们近代人现代人懂得?能够屹立两 ...

  • 再读《论语》(23)

    13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卫灵公15.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卫灵公15.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原文]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 ...

  • 【传统文化讲堂】《论语》第23期(附精彩视音频)

    [传统文化讲堂]<论语>(上) 一.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冉雍,夫子弟子. 佞:有口才. 口给:口才快. 二.子使漆雕开仕.对曰: ...

  • 再读论语滋味长23

    (一)捭阖之术 坤地为阴,乾天为阳.道在阴阳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捭与阖是人为拨动阴阳变化的开关. 称之为捭阖之术. 捭阖之术有着鬼神莫测的揣度别人的能力,能让别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孟子说人性本 ...

  • 再读《论语》:为政第二.23

    为政第二 二十三 子张问(1):"十世可知也(2)?"子曰:"殷因于夏礼(3),所损益(4),可知也:周因于殷礼(5),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qu ...

  • 再读《论语》:八佾第三.23

    八佾第三 二十三 子语鲁大师乐(1),曰:"乐其可知也(2):始作(3),翕如也(4):从之(5),纯如也(6),皦如也(7),绎如也(8),以成." [注释] (1)子语鲁大师乐 ...

  • 再读《论语》:里仁第四.23

    里仁第四 二十三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收敛,不放纵. (2)鲜:(xiǎn),少,少见. [译文]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 ...

  • 再读《论语》:公冶长第五.23

    公冶长第五 二十三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1),怨是用希(2)." [注释] (1)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2)怨是用希:怨,抱怨,怨恨 ...

  • 再读《论语》:雍也第六.23

    雍也第六 二十三 子曰:"知者乐水(1),仁者乐山(2).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2),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知(zhì),同智,智慧.乐(yào),爱好,喜爱. ...

  • 【论语】为政23:礼法的遗传密码

    <论语·为政>第23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第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