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5-23)

孔子认为,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能够做到不计较过去的仇怨,对人宽容,心中自然就少了很多怨恨,这种境界也可以称之为“仁”。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注释】
伯夷、叔齐:商末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旧恶:过去的仇怨、嫌怨。
是用:连词,所以、因此。
希:同“稀”,很少、罕见。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怨,他们心中的怨恨所以也就很少。”
南北朝时代的大儒皇侃《皇疏》说,“孤竹之国,是殷汤所封,其子孙相传至夷齐之父也”,孤竹国为商汤王所封,孤竹国的子孙一直传到伯夷、叔齐的父亲那里。“父姓墨台,名初,字子朝”,“伯夷大而庶,叔齐小而正”,伯夷年长但不是正夫人所生,而是妾所生为庶出;叔齐年纪小,却为正夫人所生。父亲去世后,伯夷、叔齐两个人就互相让位。儒家认为,“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伯夷尊重父亲的意愿为孝亲,叔齐则对兄长十分恭敬,二人将孝悌都做到极致,均以天下相让。能以天下相让,还有什么不能相让?表示他们拥有仁心,为世人作出了示范。
伯夷、叔齐所在的商纣王时期,残暴无道,他们因此而隐居。后来听到周文王兴起,所治理的国家祥和安定,决定投奔周文王。途中遇到周文王的儿子即后来的周武王领兵伐纣,他们觉得很失望,认为这是以臣伐君,为不仁之举。后来,周武王赢取天下建立周朝,伯夷、叔齐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而躲到山上吃野菜,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是真正的义士贤人。
圣人立教,立足长远,针对流弊,所以孔子对此二人十分推崇并加以盛赞。孔子在本章则主要是称赞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从他们不记旧怨的角度加以赞赏,以此表明为人处世应该具有的基本态度。
关于“怨”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指别人对伯夷、叔齐的怨恨,一种认为是伯夷、叔齐自己心中的怨恨。这两种理解都可以看作是孔子对二人加以称赞的理由。
人生在世,不可能全部遇见的都是美好,或多或少都会遇见不公不义甚至伤害。如果一个人总是记着旧恶,怨恨就会越积越多,就会永远难以释怀。如果能真正做到不念旧恶、宽宏大量、包容宽恕,无论他人怎样“恶”我也不报复,这种心境和行为必将感召他人不生怨恨,并获得他人的敬重。伯夷、叔齐豁然大度,能把旧恶统统忘掉,即使别人伤害过自己,也不心存怨恨,心里容留的都是别人的优点、恩德,确实难能可贵。二人堪称中国道德文化中的典范,司马迁《史记》中把伯夷列传列为第一,足见伯夷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儒家所说的“仁者无敌”,并非是仁者的力量强大到可以无敌于天下,而是心中不生敌意、不树敌对。即使别人故意伤害、毁谤,也不视其为敌,不心生怨恨。“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不念旧恶之人,也一定是心存怨恨很少、别人对自己怨恨也很少的人。自己不树心敌,别人也不把自己当作宿敌或者新敌,恶怨何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