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感冒咳嗽治验 彭坚

(2015-11-16 11:31:10)

转载▼标签: 健康育儿分类: 医药秘方十六、小儿发烧感冒咳嗽25、大青龙汤治疗感冒高烧胡某,男孩,7岁,2010年3月12日初诊。患儿昨天半夜发烧,服感冒灵、泰诺,至今晨未退,也未出汗。上午9点来看病时,量肛表39.8°C。头痛,面赤,烦躁,身痛,全身滚烫如火烧,皮肤干燥,无一丝汗,怕冷,大便正常。起病在昨天白天受寒,淋了雨没有及时擦干所致。医院担心患脑炎,要做各种检查,家长不同意。察之舌淡红,咽喉不红肿、按之不疼痛,小孩意识清楚,脉数。用大青龙汤加苍术:麻黄12g 桂枝5g  杏仁6g 炙甘草10g  石膏30g 生姜3片  红枣5个 苍术10g  一剂叮嘱家长:煎药时,用9小碗水,先煎麻黄,用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煎,边煎边去掉浮在药罐上面的泡沫,煎15分钟后,加入其他药物,再煎15分钟到30分钟,大约得3碗药汁。先服第一碗,盖被子,不见风,约15分钟到30分钟左右,身上开始出汗,持续出汗半小时左右,体温会逐渐下降至正常,出汗自然停止。如果不出汗,或出汗不多,体温没有完全降下来,仍然较高的话,过两个小时后,再温服第二碗。如果还没有完全降下来,两个小时后,可服第三碗。一般喝完第一碗药,即可完全退烧。烧退下来后,注意保暖,让患者安睡,身冷的话,喝一碗热粥,剩下的药不能再服。第二天家长告知:患儿只服了一剂药的第一碗,服完后,刚开始有些烦躁不安,体温略微上升,10分钟后,持续微微出汗半个多小时,烧即完全退下,一早起来,便若无其事玩耍了。按语:大青龙汤是治疗流感、重感冒初起:高烧、不出汗、烦躁、怕冷、头痛、身痛,起效最快、最安全的方药,然而,会用此方的人不多,我对此方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几年前,学生尹周安到衡阳南华医院中医科工作不久,来电话询问我:他在会诊时见到不少白血病患者,每次急性发作时,总是高烧,怕冷,不出汗,烦躁,头痛,身痛,脉紧,该用什么方?我顺口而出:大青龙汤。然而,他用了没有效。我也没有仔细推敲不效的原因在哪里,因为自己用得也不多。后来他从福建一个年轻的经方高手方志山医生那里得知;不效的原因就在于剂量不对,煎服的方法不到位。听到这个信息之后,我赶紧又仔细温习了一遍《伤寒论》的原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处方记载是:“麻黄六两,桂枝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煎服的方法是:“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从原文的记载来看,所有的症状与流感、重感冒初起的高烧,怕冷,不出汗是完全相符合的。从处方中7味药的剂量来看,除了杏仁用四十枚有疑问之外,桂枝二两,相当于6克,生姜三两,相当于9克,石膏如鸡子大,相当于60克,大枣十枚,相当于30克,这都不成问题。关键在于麻黄用六两,相当于18克,是桂枝剂量的三倍。大大超过现代麻黄的用量。麻黄发汗解表的力量很大,如果认证不准,煎之不当,服之不当,真的会如张仲景所说的那样“服之则厥逆”、“汗多亡阳”。因此,晋唐之后,特别是从明清到如今,许多医家“畏麻黄如虎”,说白了,就是害怕出医疗事故,宁可不用麻黄,用之也不敢超过三钱,即9克。然而,《伤寒论》对大青龙汤煎法、服法是有明确规定的,只要严格遵守,并不会导致医疗事故。汉代的一升水究竟是多少毫升?历来有争论。我们不必参入这种文字之争,只从最后“煎成三升,先温服一升”,来比照今人服药的剂量,一升水,应当相当于一饭碗,即250毫升。因为我们一般服药,每次就是服一饭碗。回过头来看,大青龙汤“以水九升”,就是用9碗水,先煎麻黄,边煎边要去掉浮上来的泡沫,大约15分钟后,再下其他药,最后煎成三碗。这个煎药程序十分重要。服法也重要:先服一碗,出了汗,烧一退,就停服。由此可见,张仲景用药是极其谨慎、极其仔细的。如此去煎麻黄,如此服大青龙汤,就不会导致医疗事故。我们不光要学经方,而且要学习经方中体现出来的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负责精神。此事对我的教训深刻,深感学用经方,一定要丝丝入扣,不可马虎大意。明白了这一点,我在临床运用大青龙汤退高烧时候,一般成人麻黄用18克到24克,小孩用12克到15克,在处方上仔细写明白,并慎重嘱咐患者家属必须严格遵守煎服法,每次只开一剂药,并留下我的手机号码,以便出现状况时及时处理。几年来,我用之治疗看似十分严重的流感、重感冒,哪怕高烧达到40℃,往往如《内经》所说:仅一剂药,即“覆杯而卧,汗出而愈”。从来没有出现过医疗事故,许多西医觉得不可思议。医生的职业是高尚的,也是高风险的,医生应当尽力为患者治好病,但也要谨防出医疗事故,却不能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放弃有效的治疗措施。唯有如孙思邈所说的那样:“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句至理名言,应该成为每个中医的座右铭。26、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发烧李某,女孩,7岁,长沙市人,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儿感冒发烧已经一周,刚开始发高烧39℃,服感冒药退烧后,这两天又有一点发烧,波动在37.8-38.5°C。晚上体温高一点,食欲有所减退,咳嗽,有痰声,偶尔咳出黄痰,口微渴,小便黄,大便偏干,舌淡红,有薄黄苔,咽喉微红,不痛,脉细数。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 半夏6g  炙甘草10g 黄芩6g  沙参10g 生姜3片  红枣3个 枳壳10g  桔梗10g 杏仁6g  浙贝10g 虎杖10g  五剂服上方后,咳嗽痊愈。按语:小柴胡汤有成药颗粒剂,许多家长都用来给小孩退烧,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才是正确的,则很茫然。因为在小柴胡颗粒剂说明书上,“功能主治”是这样写的:“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生产厂家编的这条说明文字,改写自《伤寒论》第96条:“伤寒四五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其中,什么是“少阳证”?什么是“往来寒热”?什么是“苦满”?什么是“喜呕”?这些专有名词,即使是中医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学习《伤寒论》时,都必须在老师的讲解下,才能够弄清楚,这样的说明书,怎么能够让现代的老百姓看明白?又怎么去推广小柴胡颗粒的运用?何况《伤寒论》记载小柴胡汤的原文,除了描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四大主证之外,并没有完,还有七个兼证:“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因此,小柴胡汤除了可以退烧之外,也能够兼治感冒咳嗽。宋代著名的伤寒派医生许叔微有诗云:“小柴治咳值千金”,说明他是擅长用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发烧咳嗽的。而小柴胡颗粒并没有标明可以治疗咳嗽。然而,小柴胡颗粒不是所有感冒发烧咳嗽都能够运用,中医要讲究辨证论治。《伤寒论》把感冒初起,发烧、怕冷、头痛,疾病在表,叫做“太阳病”。这个阶段可以用麻黄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参苏丸,也可以用我在央视节目中提到的“葱豉汤”,发汗解表。《伤寒论》把感冒在表证阶段未愈,进入到半表半里时,叫做“少阳病”,这个阶段发烧的特点是一阵发烧,一阵怕冷,交替出现;或者发烧退了以后,又开始发烧。这就是“往来寒热”。伴随的其他症状还有:口苦,咽干,头晕,咳嗽,想呕,不想吃饭,舌淡红,有薄白苔或薄黄苔,脉弦。掌握了这些证候,用小柴胡颗粒治疗感冒、发烧、咳嗽、呕吐,就目标明确了。本案是用煎剂治疗的,用沙参代替党参,是因为其既可补气,又能止咳,一物二用。加杏仁、枳壳、桔梗,是用之调节肺部气机的升降,止咳效果更好。加浙贝,是因为痰黄,说明风寒入里,开始化热,用以清化热痰。加虎杖,是因为大便偏干,虎杖除了含大黄素可以降火通便之外,对呼吸道炎症也有消除作用。27、小青龙汤治疗支原体感染久咳孙某,男孩,5岁,2010年3月15日初诊。患儿感冒咳嗽已经持续一个多月,开始时发烧、咳嗽,用过3天抗生素之后,发烧已退,但仍然咳嗽,且日益加剧,近两天咳通宵,咳痰清稀,如泡沫状,咽喉痒,痒则咳。用过多种中、西药没有效,西医说是支原体感染。小孩的父母告知,此儿从三岁起,每个月都感冒,几乎不断。察之面色青灰,消瘦,头发稀疏,食欲不佳,舌胖淡,有津液,咽喉不红,脉缓,大小便尚可。用小青龙汤合止痉散:麻黄5g 桂枝6g  炙甘草10g 细辛3g  干姜6g 白芍10g  五味子5g 法夏6g  蜈蚣1条 全蝎5g  七剂3月21日二诊:服上方后,咳嗽减轻十之八九,只是偶尔咳几声,咽喉已经不痒,只是精神有些疲倦,舌淡,有津液,脉缓。用六君子汤加减:白参6g 茯苓10g  炙甘草10g 白术10g  陈皮5g 法夏5g  干姜5g 五味子5g  细辛3g 七剂服上方后,咳嗽痊愈。嘱再加黄芪15g、红枣5个,服十五剂。按语:小青龙汤是温阳化饮之剂,治疗因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引起的咳嗽十分有效,用于小孩咳嗽的几率非常高。当天气变冷或季节更替的时候,小孩容易受寒感冒,一见到咳嗽,特别是一旦发烧,家长往往惊慌失措,赶忙送去医院输液,服抗生素。输液的结果,导致水饮内停,长期用抗生素的结果,导致阳气受到压制,发烧虽退,但咳嗽可以拖很长时间不愈。医院检查的结果,经常被告之“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这种错误的用药方法,对于属“寒体”的小孩,危害更大,因为这种小孩阳气不足,温化水饮的能力更差。我在央视10台《健康之路》做《千古名方·小柴胡汤》的节目时,提出过“抗生素儿童”的概念,在接着做《中医看过来:小儿感冒发烧咳嗽》的节目时,提出感冒发烧咳嗽一开始,最重要的是宣肺、解表,不能用抗生素!本案就是一例典型的“抗生素儿童”。这类患者特别适合于用小青龙汤治疗。不论咳嗽的时间多久,不论还有没有感冒症状,只要咳痰清稀,舌淡,咽喉不红,说明寒饮仍在,尚没有化热,仍然需要温寒、化饮、宣肺、外透。可以大胆使用小青龙汤。如果已经开始化热,口渴,则加石膏15克。本案用了两味在治疗咳嗽方剂中很少见到的动物药,即蜈蚣、全蝎,目的是为了止痒。咽喉瘙痒,经常是咳嗽伴随的一个典型症状,瘙痒一日不停,咳嗽一日不愈。初起的咳嗽、咽痒,用金沸草散有效;用六神散治疗慢性咽喉炎引起的咽痒,也颇能见功;朱良春老提出在对证药中加蛇床子止痒,更不失为一种经验之谈。但是属于小青龙汤证的寒饮久伏、将化热而未化热所导致的咽喉剧烈瘙痒,痒得钻心,极难消除者,根据我的经验,用蜈蚣、全蝎最有效。这两味药名止痉散,寻常用于止痛,很少见到有人用于止痒。但我分析:咽痒属于风邪上扰,因痒导致的剧烈咳嗽,类似于痉咳,止痉散的主要作用正是熄风止痉,对于这种难治的咳嗽,理当有效。近年来,我用于治疗咽喉剧烈瘙痒引起的咳嗽,在对证的方剂中合用止痉散,常有奇效。有的家长看到小孩的药中有蜈蚣、全蝎,害怕中毒,我反问他们:吃蛇肉怕不怕中毒?不怕,原因在于蛇咬了人,唾液进入了血液,才会导致中毒,麻痹中枢神经,而蛇肉是没有毒的。普通蜈蚣、蝎子唾液中的毒性远不及毒蛇。法国大餐中有一道菜就是油炸蝎子,食其肉,享其美味,何毒之有?香港药店有一种中成药“蜈蚣散”,就是专门用来治疗久咳不愈的。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方中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炙甘草益气和营,合而成为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本方适合的病机是肺有寒饮。凡素来阳虚,内有痰饮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受风寒后急性发作,咳嗽气喘加重,但尚未化热,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无论有汗无汗,但见咳嗽、气喘而形寒怕冷,唾痰色白清稀有泡沫,咽喉不红,舌胖淡,苔薄白者,皆可运用。小青龙汤堪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于寒证最有效的处方,但有些人畏之如虎,怕麻黄、桂枝上火,怕麻黄升血压,其实只要“认证无差”,是无须顾虑的。我常于方中加杏仁10g,地龙30g,主要是考虑到:小青龙汤具有宣散之力,可以导致气机向上,而咳喘的病机,本来就是气逆于上,如加杏仁、地龙以降气、止咳、平喘,则使得肺气的升降失常,能得到更好的调节。何况借杏仁、地龙的柔韧,可制约麻桂的刚烈;麻黄虽升压,地龙可降压,如果患者血压高,大便不稀,地龙可以加到50g。只是有严重的心脏病时,麻黄须慎用,可以去原方中的麻黄,加附子10g。药书虽说附子畏半夏,但经过我多次临床使用,并无任何副作用。本方经过加味之后,多年来,我在临床使用的效果颇佳。使用本方,辨证的关键是咳痰清稀,如泡沫状,咽喉不红,这是“肺有寒饮”最重要的体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少患者,尤其是小孩,在感冒初期,即用抗生素压制,炎症虽暂时被控制住了,咳嗽、气喘仍然迁延不止,变成慢性支气管炎,一般的止咳药罔效。如见咳痰清稀,或干咳无痰,咽喉不红,舌淡口不渴,多是寒邪闭塞于内,不论时日多久,仍须用小青龙汤大力宣发。有的小孩属于“火体”,原本容易出现咽喉红痛,用大量抗生素之后,咽喉不红,服小青龙汤时,宜合用泻白散,即加桑皮10g,地骨皮10g,以防止肺中伏火被温药诱发。28、厚朴麻黄汤治疗感冒喘息性咳嗽宋某,女孩,9岁,2011年7月12日初诊。患儿从6岁起,经常感冒咳嗽,每次持续一、两周,咳剧时,则能够听到喘息声,西医分别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性咳嗽等,用过抗生素、激素、氨茶碱、雾化剂等药物,见效慢,体质越来越差,本次发作已经两天,怕冷,咳嗽,口渴,小便黄,大便偏干,痰白而粘稠,白天较少咳,晚上频繁,咳嗽加剧时,可以听到喘息声。察之面色不华,微喘,烦躁,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平素夜尿多,食欲不好。用厚朴麻黄汤加减:厚朴10g 麻黄5g  干姜6g 五味子6g  细辛5g 石膏30g  杏仁6g 炒小麦30g  射干10g 苏子10g  五剂7月16日二诊:咳喘已平,服中药期间未用西药。缓则当标本兼治,用参蛤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为丸:蛤蚧2对 白参50g  苏子50g 白芥子30g  莱菔子30g 厚朴30g  射干30g 桑皮30g  黄芩30g 浙贝母30g  虎杖30g 紫河车60g  仙灵脾30g一剂,为蜜丸,每天两次,每次5g。一剂大约可以服两个月,饭后开水送服。服上方期间,没有感冒咳喘,食欲增加,夜尿减少,大便顺畅,体质增强。拟再服1剂,以巩固疗效。按语:厚朴麻黄汤与射干麻黄汤都是小青龙汤的变方,我经常用之治疗小孩喘息性咳嗽,十分有效。《金匮要略》中记载射干麻黄汤的原文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上气就是气喘,气往上逆;水鸡声就是青蛙叫的声音。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喘息性咳嗽的典型症状。射干麻黄汤即小青龙汤去桂枝、干姜之热,白芍之收,甘草之缓,专以麻黄、细辛宣肺,加射干利咽喉、配五味子下气,加紫苑、款冬润燥,加生姜配半夏开痰,四法荟萃于一方,分解其邪,加大枣运脾和药性。整首方剂不寒、不热,药性平和,特别适合于小孩服用。《金匮要略》中厚朴麻黄汤的原文是:“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证候记述十分简略。此方即小青龙汤去桂枝、白芍、炙甘草,加厚朴、杏仁、石膏、小麦。保留了小青龙汤中的半夏、干姜、五味子、细辛四味药,按照清代陈修园的说法,这个四味药的组合,是张仲景“治疗水饮不可挪移之品”,加石膏之后,石膏配干姜,温凉并用,说明寒饮已经化热,形成了寒热错杂的局面;石膏配麻黄,不惟辛凉解表,还擅长宣泄痰热。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的作用大增,加小麦,可以益气、养胃、安神。全方以化饮、平喘、止咳为主,有麻黄之辛,干姜之温,石膏之凉、小麦之补,看似杂乱,但实际上非常适合于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咳喘病。本案就是这种情况,我再加射干利咽喉,苏子平喘,效果更好。然而,在喘息性咳嗽急性发作时有效,在缓解时还须治本。故二诊时以参蛤散合三子养亲汤为丸剂标本兼治。《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小儿咳嗽治验 贾六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儿咳嗽证治经验:咳嗽一病,居儿科疾病谱之首,四季皆可发病。病因常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儿科以外感为主,外感中以风寒伤肺居多。咳嗽的病程和特点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初起一般干咳无痰,中期咳嗽痰多,恢复期有痰咳嗽。在治法上,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分别治以散邪宣肺、止咳化痰和扶正祛邪。初起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肺卫受邪,肺气郁闭不宣,以散邪空肺为主,祛邪外出,宣通肺气;中期邪气深入肺腑,邪正交争,或化热化火,灼津成痰,炼液成痰,或伤脾伤胃,聚湿成痰,痰阻气道,咳痰并重,治以止咳化痰并重;恢复期正气已虚,邪气留恋,痰少偶咳,痰升即咳。或气虚,或阴虚,或脾虚,或肺虚,一般在健脾补肺、滋阴益气的基础上,加化痰止咳之品即可。其证型归纳为十种:1.风寒咳嗽主症:咳嗽、咽痒、鼻塞流涕,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初起无痰或少许白痰,咽不红,舌苔黄白。治法:宣肺散寒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味。炙麻黄杏仁苏叶荆芥紫菀 百部白前冬花桔梗川贝姜半夏桑白皮甘草。加减:风寒挟热(内热外寒)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声音嗄哑、咽痛明显等,上方加入牛子桔梗北豆根射干等。典型病例:女,8岁,2007年1月8日初诊。大约一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有痰色白清稀,咽痒,鼻不畅,胃纳欠佳。苔白,舌尖稍红,咽淡,双肺未闻干湿罗音。诊为风寒咳嗽,治以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处方:炙麻黄6g、杏仁、苏叶、荆芥、桔梗、陈皮、紫菀、百部、白前、冬花、川贝、炒苏子各10g,姜半夏、地龙各8g,甘草6g,4副,水煎服。1月18日二诊,咳嗽显著好转,似有少许白痰,自觉咽喉不利。原方减荆芥、炙麻黄、苏叶,加牛子、射干、僵蚕各10g,又服4剂,咳止痰消。按语:风寒咳嗽在儿科咳嗽中占得比重较大,小儿之体卫外不固又喜食生冷,“形寒、寒饮”兼伤肺而致咳嗽。在辨证中,该证一般不发热或仅有短时低热、闭塞流清涕、咳声频繁、咽不红为其要点。2.凉燥咳嗽主症:干咳或咳嗽少痰,咽痒咽干或鼻干,舌苔薄白,少津或干燥。病程较长。治法:轻宣凉燥,宣肺止咳。方药:杏苏散合止嗽散加味。苏叶杏仁 前胡 桔梗 橘红 姜半夏茯苓枳壳紫菀百部冬花甘草典型病例:男,4岁,2006年10月19日初诊。主诉:持续咳嗽1个月,加重2日伴鼻塞。约一月前因感冒引起咳嗽,病初未发热,痰不多,咽痒咽干,时吭咔清嗓,夜间咳甚,纳差,近两天咳嗽加重并鼻出血3次。苔白厚少津,脉数,咽红,双侧扁桃体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诊为凉燥咳嗽,燥伤血络,治以轻宣凉燥止咳止血之法。处方:苏叶10g、杏仁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冬花10g、桔梗10g、川贝母10g、白及10g、仙鹤草10g、沙参10g、甘草6g。连服4剂。10月26日二诊,咳嗽大减,服药期间鼻血一次,胃纳欠佳。于上方加入炒三仙各10g、太子参10g、又服5剂,诸症均失。按语:凉燥一症,余根初述之最详,他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一节中说:“秋风初凉,西风萧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凉燥与风寒性质相同,程度有别,凉燥次于风寒,多发于秋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盛则干”,状若风寒而口干、咽干,干咳连声为辨证要点。3.风热咳嗽主症:发热,鼻塞不畅,咽痛口渴,咳嗽不爽,痰黄,鼻流清涕或黄白相间,口部充血,舌质红,舌苔或黄,脉浮数或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银花连翘桑叶 菊花 杏仁 前胡桔梗牛子射干浙贝母芦根板蓝根蝉蜕甘草典型病例:女,2岁,初诊时间2007年1月22日。主诉:发热4天,咳嗽一周。一周前发热流清,体温达39°c,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护彤等,于发病第4天热退。但咳嗽逐渐加重,鼻涕变黄,并能咳出黄痰,纳可,二便调。体格检查:面红,口唇干,舌质红黄白厚,咽部充血,脉滑数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诊为风热咳嗽,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处方银花6g、连翘6g、桑叶6g、菊花6g、杏仁6g、前胡6g、桔梗6g、牛子6g、射干6g、浙贝母6g、芦根6g、板蓝根8g、蝉蜕3g、甘草3g。连服4剂,4天后复诊,咳嗽显著好转,痰涕变白,咽变淡,原方减去银花、连翘,再服3剂而愈。按语:风热咳嗽大多以风热感冒延续而来。风热感冒表邪初解而肺热不清,辨让以黄涕、黄痰和咽喉红赤为要点。如果咽部显著充血,或在咽峡部软腭发现有疱疹或出血点,要考虑到疱疹性咽炎的诊断,原方再加大青叶、地丁、蒲公英;伴有声嗄者,多为咽—气管炎,再加僵蚕等。4.温燥咳嗽主症: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痰粘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偶带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二桑汤加味(自拟方),即桑杏汤和桑菊饮合方加减,桑叶菊花桑皮杏仁淡豆豉浙贝母沙参栀子麦冬玉竹知母甘草典型病例:男,13岁,初诊时间2007年3月8日。咳嗽一月,头痛,鼻不畅,咽痒咽干咽痛,咳嗽痰少不利,口干欲饮,大便干燥。体格检查:苔白少津,咽暗红,扁桃体Ⅱ°(双),脉弦数,肺部听诊未见异常。曾在某妇幼保健院诊为咽一气管炎,服用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不效。诊为温燥咳嗽,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处方:桑叶菊花桑皮杏仁淡豆豉浙贝母知母沙参麦冬玉竹各10g,栀子甘草各6g。4剂水煎服。至4月23日复诊,诉药后病情好转,未坚持服药,仍有干咳、咽痒,晨起咳甚,咽部有异物感,仍用原方去栀子、淡豆豉,加入僵蚕10g,射干10g,玉蝴蝶10g,六剂水煎服,三诊时诸症俱失。按语:《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记载:“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寒。”温燥咳嗽与风热咳嗽性质大体相似而程度温燥次于风热。暖秋及寒春发病率高,多见于咽一气管炎患者。5.痰热咳嗽主症: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难咳,或喉间痰鸣,发热面赤,目赤唇红,口苦口渴,有时鼻涩,大便干燥,苔黄,脉滑数。治法:清肺化痰方药:二清汤(自拟方)即清气化痰汤合清宁散合方加味。黄芩杏仁瓜蒌陈皮姜半夏枳实胆南星桑白皮浙贝母天竺黄甘草葶苈子典型病例:男,4岁,初诊时间2007年1月22日。咳嗽20天,咳痰黄稠,口有异味,大便干结,3~4天一行,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静点6天头孢类药,仍咳嗽有减,痰多粘稠。舌苔黄厚,咽红,脉滑数。肺部听诊满布罗音。诊为痰热咳嗽,治以清肺化痰。处方黄芩8g、杏仁8g、瓜蒌10g、陈皮10g、姜半夏6g、枳实8g、胆南星8g、桑白皮8g、浙贝母10g、天竺黄6g、甘草6g、葶苈子6g。4剂水煎服。2007年1月29日复诊,咳痰均减,肺部罗音消失,大便变软,舌苔变薄。原方4剂后咳止痰消。按语:痰热型咳嗽多见于气管—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的中期阶段,辨认要点是痰多黄稠,大便干结,或参考肺部听诊,双肺散布或满布痰鸣。6.痰湿咳嗽主症: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食欲欠佳,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苔厚而腻。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字养亲汤加味。太子参炒白术橘红姜半夏茯苓川贝母桔梗石菖蒲远志炒苏子莱菔子炒芥子甘草典型病例:女,1岁,初诊时间2004年7月14日。主诉:自2月初因咳嗽伴喘诊为支气管肺炎,先后三次住院治疗。喉间痰鸣咳嗽,大便稀糊状,从不成形,一日4—5次不等,流涎,食欲差,精神欠佳。体格检查:面色萎黄,消瘦,体重8kg,,不能站立,舌苔白厚,舌质淡,指纹淡紫,听诊双肺满布痰鸣。诊为痰湿咳嗽,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处方:太子参4g、炒白术6g、橘红6g、姜半夏3g、茯苓6g、川贝母6g、桔梗6g、石菖蒲6g、远志6g、炒苏子6g、莱菔子6g、炒芥子6g、甘草3g。5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喉间痰鸣声明显减轻,大便次数亦减少至每日2次,余症如前。于上方又加黄芪6g、炒三仙各6g、广砂仁6g(后下),又服5剂,精神增加,食欲增进,气顺痰消咳止,流涎亦大减。按语:本证多见婴幼儿,因脾胃虚弱,痰湿滋生,病程缠绵,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痰,三子养亲汤针对脾虚食滞、因食生痰。川贝、桔梗为治痰圣药。再加菖蒲、远志通窍化痰,共凑凉湿化痰之良剂。本证以咳痰清稀色白、喉间痰声辘辘,大便稀溏为辩证要点。7.肺热咳嗽主症:咳嗽频作,两腮红赤,耳红,咽干,痰黄稠粘气秽,呼吸急促,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治法:泻肺清热,止咳化痰。方药:加味泻白散(《医宗金鉴》方)。桑白皮地骨皮川贝母知母麦冬桔梗黄芩甘草典型病例:男,2岁,初诊时间2006年10月12日。主诉:咳嗽一月余,加重4—5天,伴低热,咳则气促,有时能咳出少量黄稠痰,口有异味,食欲好,二便调。体格检查:面颊潮红,口唇殷红,舌质红,苔白厚,咽红,体温37.3°c,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诊为肺热咳嗽,治以泻肺清热,止咳化痰。处方:桑白皮6g、地骨皮6g、川贝母8g、知母6g、麦冬6g、桔梗8g、黄芩6g、鱼腥草8g、甘草6g。4剂水煎服。10月16日复诊,面颊唇红俱减,体温36.3°c,咳嗽显著减轻。上方中又加入沙参6g,清肺养阴。又服4剂后病愈。按语:肺热咳嗽一证,乃火热熏扰肺气,遂致咳嗽频作,咳则气促似喘。与痰热咳嗽原因在于,本证以肺热为重,有痰色黄量不多,频喘气促为特征;而痰热咳嗽是以痰为主,黄痰量多,双肺痰鸣,大便必干是其鉴别要点。8.肺寒咳嗽主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受凉后加重,病情缠绵,时轻时重,舌质淡,苔白薄,脉沉细缓。治法:温肺散寒,止咳化痰。方药:小青龙汤合圣惠橘皮散(《医宗金鉴》方)加减。炙麻黄桂枝杏仁细辛姜半夏五味子太子参川贝母苏叶陈皮桔梗甘草典型病例:女,8岁,初诊时间2006年8月3日。主诉:间断咳嗽近一年,时轻时重,咳吐白稀痰,发作无规律性,多在受凉后加重。西医曾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做变应原实验阴性结果。体格检查:面色萎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肺部听诊无罗音,胸透视,胸、膈正常所见,双肺纹理增粗,向外围延伸,边缘不清,分布紊乱,以下肺野明显,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辩证为肺寒咳嗽,治以温肺散寒,止咳化痰。处方:炙麻黄6g、桂枝6g、杏仁10g、细辛2g、姜半夏10g、五味子10g、太子参10g、川贝母10g、苏叶10g、陈皮10g、桔梗10g、甘草6g。6剂,水煎服。8月10日二诊,咳嗽见轻,稀白痰明显减少,上方去苏叶加炒白术10g,茯苓10g,10剂,水煎服。8月24日三诊,药后偶有咳嗽,面色转红,每夜安睡,食量有加,改用六君子汤加川贝、桔梗、五味子、百部、冬花善后。按语:肺寒咳嗽者,因平素肺虚,喜食生冷,以致寒邪伤肺,发为咳嗽。以面白,日久不愈,痰白清稀,遇寒则重为辨证要点。9.阴虚肺燥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痰中带血丝,舌红,少苔或地图舌,脉细数。治法:滋阴润燥。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川贝母杏仁生地丹皮牛子桔梗射干僵蚕甘草。典型病例:女,3岁,初诊时间2006年11月30日。主诉:咳嗽3个月,咳嗽有少量粘痰,口干咽干,咽喉不适感,有过两次痰中带血丝,有时干恶心,舌质红,大便干结。体格检查:舌质红,地图舌,脉细数,咽暗红,双肺呼吸音粗,化验血常规正常,直接涂片法查支原体阳性,胸透报告为支气管炎。某妇幼保健院诊为咽一气管炎,用过抗生素效果不显著。辩证为阴虚肺燥咳嗽。治以滋阴润燥。处方:沙参6g、麦冬6g、玉竹6g、天花粉6g、川贝母8g、杏仁6g、生地6g、丹皮6g、牛子8g、桔梗8g、射干6g、僵蚕6g、甘草6g。5剂水煎服。12月6日再诊,咳嗽症状显著减轻,原方继进10剂后,病愈。按语:阴虚肺燥属内燥,由脏腑精亏液耗所致;温燥和凉燥是外感燥邪引起。两者的区别点在于阴虚肺燥没有表证。10.肺脾气虚咳嗽主症: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食欲不振,体虚多汗,大便不调,舌质淡嫩,脉细无力。治法:健脾益气,止咳化痰。方药:六君子汤合止咳散。太子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紫菀、百部、白前、冬花、桔梗、川贝母、甘草。典型病例:主因发热、咳嗽、喘息于2008年9月28日住某妇幼保健院,诊为支气管肺炎。先用头孢类治疗效果不显著,查出支原体抗体阳性后,换用阿奇霉素,住院第六天,发热得以控制,咳喘症状减轻。阿奇霉素用完第二疗程后,仍有咳嗽痰多,大便稀薄,一日3—4次,食欲不好,精神差。推荐中医治疗办出院,共住21天。出院当天来诊,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肺部听诊:双肺散布痰鸣,咽淡,舌质淡,苔厚,脉细无力。诊为肺脾气虚,治以健脾益气,止咳化痰。健脾益气,止咳化痰。处方:太子参6g、炒白术6g、茯苓6g、陈皮6g、姜半夏6g、紫菀6g、百部6g、白前6g、冬花6g、桔梗8g、川贝母8g、杏仁6g、甘草6g、炒三仙各8g。服药4剂后,精神、食欲俱增,大便次数减为1~2次,已成形,咳嗽痰多亦好转,听诊肺部罗音消失,之后又连服8剂痊愈。按语:肺脾气虚咳嗽,常见于支气管肺炎恢复期和咳嗽变异性哮喘两病。支气管肺炎在治疗过程中,常用大量抗生素,病情大多被控制,但症状常不能完全消除。咳嗽咳痰时轻时重,精神状态差,胃纳欠佳,大便稀薄,肺部罗音吸收不好。再继续使用抗生素已无效果。一般属中医的正气已虚,邪气留恋,肺脾之气已伤,此时用扶正祛邪,健脾益气,止咳化痰疗效理想。再说咳嗽变异性哮喘,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长在一月以上,临床表现有夜间或清晨发作,活动后加重的特点,多数病例属肺脾气虚型,治疗时在本方基础上加入解痉药。如炙麻黄地龙蝉蜕等,每获良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中药治高烧一剂终结作者:sxiaobin真牛昨天朋友的侄女来电求援,感冒发烧40-42度,吊水一周了高烧不退,还是在哺乳期,心急如焚。详细问了一下情况,不就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么。告诉她不要急,喝一剂药必好,最多不过两剂。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简单的中药几克至十几克即可。今天来电话,果然一剂药下去,体温已经降到36.8度。中医可不是慢郎中,《伤寒论》经方的魅力,就是一剂知,二剂已。去年禽流感期间,父亲也是高烧一周不退,一剂麻黄汤下去,五个小时体温降到36.5。这就是中医的魅力。

其实用《伤寒论》的方法治感冒发烧、禽流感、非典太简单了,现在的西医简直弱爆了。有空再来写写。小儿发烧案 【草根一生】

高某,男,2岁2个月。2013年12月5日初诊。小儿发烧3天,体温高时可达39℃,汗出时烧可退,2个小时左右复烧。刻诊见:身灼热少汗,手心手背皆热,精神可,不思饮食,昨日解大便2次,今日大便未解,无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外感症状,亦无口渴、唇干等内热症状,咽部鲜红伴有扁桃体肿大,舌红苔薄黄略腻,指纹浮紫,脉数。此乃温病,辨为少阳阳明合病,方选小柴胡加石膏汤合升降散化裁:北柴胡10克,子芩5克,党参5克,炙甘草3克,红枣5克,生石膏20克,白僵蚕5克,净蝉蜕3克,赤芍药5克,薏苡仁6克,半夏2克。2剂,水煎服,日1剂。医嘱:水煎成小半碗代茶饮,少量频服,汗出烧退或者大便水样或伴有不消化食物则停药。按:处方用药稍重,笔者劝嘱勿多虑,此方专用于退烧,若量不大则不能快速起效,况且少量频服,总体用药量其实并不大。婴幼儿常可见突发高热,但无明显外感内热的症状,给临床中医辨证带来极大的困惑,故而不少经方医生常用辛温之剂,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等,笔者此前治疗婴幼儿发热如前医一样,乃因“突发高热无症状多由外寒所致”之观念所致,用药常不离温,或者寒温并用,但总离不开辛温发散的药物,适有失败案例,痛心不已。小儿突发高热但无明显外感内热的症状常是温病,用药不可辛温,辛凉发汗亦需慎重,当用清下。用经方治疗小儿突发高热,用药思路亦转为清下,用药偏凉居多,此后疗效也随之提升。绿色小儿神效外用退热散----经验版

现在临床上有许多的小儿发热,打针输液还好反复,医者头疼,家长闹心。我在临床用一个绿色小方,治疗一切小儿外感发热,发热不退及无名高热。快的1个小时高热就退完,慢的要8个小时退完。我的经验是一天一次,连用三天。可以不药而愈。生栀子9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的50度以上的白酒,浸泡10到30分钟加少许面粉做粘附剂,敷双手腕横纹到内关处(手三阴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上)脚上取足少阴肾经的涌泉。如果第2天在局部看到鸭蛋青色表示见效好,24小时一换。局部青紫,不久既退,不必担忧。这是我经常在临床应用于很多小孩发热不退的、效果奇特、大家不妨一试。儿科病方 陈鼎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儿科病——麻疹小儿感冒伤食,惊风吐泻诸病,略与大人同治。惟痘麻两症,为小儿之特殊疾病。然自发明引种牛痘以来,痘症已经十分安全,无再假药饵治疗之必要。独麻疹一症,调养殊难,偶一失慎,每致变症多端,育婴者不可不留意焉。夫麻疹,先天胎毒也,发于心脾,流于肺胃,初则寒热咳嗽,鼻涕喷嚏,呵欠泪出,视耳下背脊等处,必有三五红点,宜宣毒发表汤随症加减;如麻疹肺热不清,气促发喘,鼻扇胸高者,宜补肺阿胶散;若胃热不去,牙龈腐烂,出血口臭者,名走马牙疳,宜加减清胃散。儿科病方:1.宣毒发表汤  治麻疹初起,各症并宜,纵非麻疹,即是感冒伤寒,用之无碍。薄荷6克 葛根9克 防风6克  荆芥3克 牛蒡子9克  连翘9克 木通9克  枳壳3克 灯草3克加减法:初潮未透,或触冒风寒,出面反没者,加葱白、紫苏;已出面潮热大甚,口渴者,去荆芥、防风、葛根、薄荷,加生地黄、地骨皮、黄芩,或加麦门冬、天花粉、石膏;已收潮热,口渴者,去荆芥、防风、薄荷、葛根,加生地黄、玄参、麦门冬、黄芩、地骨皮、山栀仁、龙胆草、赤茯苓。其余见症加减,与杂病同法。2.补肺阿胶散   治肺虚有火,咳嗽痰少,气喘鼻扇者。阿胶9克  马兜铃6克 牛蒡子6克 杏仁9克3.加味清胃散   治斑疹口舌生疮,牙龈腐烂。生地黄9克 丹皮6克   当归9克  黄连6克  犀角l.5克  连翘9克 升麻l.5克《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小儿外感病治疗和预防小儿外感病治疗和预防孔医堂 张绍才儿科临床中以外感发热性疾病最为常见,如感冒、乳蛾、咳嗽、哮喘、肺痈、痄腮等病,属现代医学上感范畴。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卫外之气不固,抵御外邪能力不足,所以一旦与气候变化或调护失宜,则易于罹患外感发热疾病,孔老认为小儿外感虽有风寒、风温之别,但多为风温,且由于小儿系纯阳之体,即使感受风寒,也多从阳化热,故治疗上多用温病学说辨证治疗。常以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三方加减治疗。预防上,现代都市人群基本营养过剩,尤其是儿童,北方气候干燥,容易形成寒闭于外,而热郁于中的情形,(俗称寒包火)因此若让小儿减少外感疾病,最好的预防就是那句“若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忠告,对于大都市儿童来说,真是一剂良药。中医治疗外感疾病,一般症状往往一剂而愈,即便是高热,也不会超过两三剂药,且药价便宜,并非贵药就好。先师孔少华在治疗外感病方面,临床治疗往往药到病除,现将先师经验加以总结,公之于众,以便参考和学习之需,但若照方抓药,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比较妥当。风温初起,症见发热汗出,或无汗,不恶寒或微恶寒,或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红,邪在肺卫,欲入里化热,桑菊饮、银翘散加减:霜桑叶8g  杭菊花8g、薄荷叶5g 金银花10g青连翘9g 全蝉衣8g 鲜苇根25g  条黄芩8g 地骨皮8g方中以桑叶菊花清疏肺卫,银花、连翘解毒散邪,薄荷辛凉解表,地骨皮清热育阴,孔老认为认为薄荷与地骨皮合用在清热育阴的基础上辛凉散热,辛散而不伤阴,且无敛邪之弊,退热效果甚佳,蝉衣利咽解表,鲜苇根清热透邪,条黄芩清气分之热,诸药合用,清中有透,治疗风温袭表之外感病效果甚佳。加减法:身恶寒无汗者,稍加荆芥5g、淡豆豉7g以散表寒,但小儿外感化热较速,辛温之品中病即止,不可重用。周身酸痛者加金银藤15g、嫩桑枝15g解毒通络止痛;头痛者加白芷2g散风止痛;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花6g;面赤唇红,壮热口渴,脉洪大者为热入阳明气分,合用白虎汤,加生石膏15~30g、生知母8g;高热惊厥,甚至抽搐者为热极引动肝风,加羚羊粉0.6~1.2g(分冲)、白僵蚕8g、双钩藤10g、天竺黄5g、天竺黄5g、紫雪散1支(分冲)以清热化痰,平肝熄风;若热邪太盛,逆传心包,出现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则加九节菖蒲10g、川郁金8g、天竺黄8g、安宫牛黄丸1粒,以清心化痰开窍;小便短赤者加生知柏各7g、滑石块10g以清利之;咽痛者加大青叶10g,全蝉衣合大青叶解毒利咽之功甚佳,若扁桃腺化脓者,常为热毒壅盛,可再加板蓝根10g、野菊花10g、蒲公英20g清热解毒,或加山豆根8g、射干8g解毒散结,还可口含六神丸10粒以外用解毒消肿,壮热者仍需合用白虎汤;咳嗽频作,喉中痰鸣者,加杏仁8g、全瓜蒌10g、紫苏子6g、桑白皮8g以泻肺化痰止咳,若痰多色白,再加橘子皮6g、法半夏6g、莱菔子7g以化痰止咳;或加桔梗载药上浮,宣肺化痰;热盛者合白虎汤;咳痰粘稠难出者,可加黛蛤粉15g(包)软坚,化痰,使之易出;喘者,加净蛇蜕8g,孔老认为蝉衣蛇蜕有解痉平喘之功;若邪热入肺,高热,呼吸急促,咳嗽胸痛,痰黄稠,甚至痰中带血,或铁锈色痰者,此已转为肺痈,急加生石膏30g、嫩麻黄2g、甜葶苈10g、冬瓜仁25g、生薏苡仁25g、杏仁泥8g、桃仁泥5g、鱼腥草30g,即合入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以宣肺泻热,解毒化痰;若因饮食积滞化热,兼感外邪,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各6g、炒枳壳6g、鸡内金8g以助消导;大便燥结轻者加全瓜蒌15g、重者加酒军4g、元明粉3g;伴颌下淋巴结肿大者酌加加草河车8g、山慈菇8g、夏枯草8g、浙贝母8g以解毒散结;若为暑季感冒,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者,可加藿香8g、紫苏叶4g、大腹皮8g、川黄连4g、广木香5g、六一散10g以芳香化浊,和中解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症见以耳垂为中心肿胀压痛者,亦可以此方加清热解毒之品如板蓝根10g、大青叶10g,并合用白虎汤治疗;发热减,胃阴受伤,口渴者酌加鲜石斛15g、天花粉10g、肥玉竹8g以养阴退热;有小儿体虚易患外感,应酌加扶正之品以达邪外出,如脾虚伴有腹泻者,可酌加太子参8g、炙甘草3g、大枣10g,若气阴不足者加南北沙参各10g,胃阴不足者加鲜石斛10g、天花粉10g、肥玉竹8g,肾阴不足者加鲜生地15g、鲜石斛15g;总之,孔老认为小儿外感病十之八九为温病,临床以温病气营血学说进行辩证论治,收到良好效果。当然伤寒学说也必须了然于胸,临床上属寒的疾病并不少见。对于寒温互见之证,适当结合经方,常收效如桴鼓之效。如临床小儿外感咳喘属于风热转入肺卫气分,痰热蕴肺者多,孔老常以清肃化痰为法治疗,常用方如:生石膏20g、霜桑叶8g、杭菊花8g、杏仁泥8g、条黄芩8g、桑白皮8g、地骨皮8g、全瓜蒌10g、紫苏子7g、莱菔子7g、青连翘8g、橘子皮7g、法半夏7g等,但也有少数属于寒饮者,常见症状面色青白,咳嗽痰稀,形寒畏冷,舌质微红、脉浮紧或细。治疗可以小青龙汤加减:嫩麻黄1g 杏仁泥8g 嫩桂枝3g  杭白芍6g炮姜炭2g 北细辛2g 法半夏6g五味子3g,若同时兼有化热之象者,可加生石膏20g、桑白皮8g、地骨皮8g等。(咳喘的治疗可参见内科咳喘篇)文: 张绍才张绍才,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传人,孔少华先生弟子,现任孔医堂中医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