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单亲家庭故事,教你如何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内心,化解家庭矛盾
现代社会给予的个体自由选择空间越来越大。
很多夫妻从原先的凑合过日子,死守一辈子,就因为离婚让人抬不起头。到了现在的好聚好散,不白白损耗自己的年华与情感,这是一种进步。
但这种进步,却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单亲家庭的孩子。
如果说乡村留守儿童是值得被关注的弱势群体,那么单亲家庭的孩子,是让父母不知该如何去爱,让老师不知该怎么去教导的棘手孩子。
一个文静的孩子,可能拥有着铜墙铁壁般的心门,让你无法靠近。
【你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样的】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你理想中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吗?”
林凌低着头,想了很久,用很轻的声音回答道:“我不知道”。
林凌是14岁的初中女学生,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是个打击。爸爸在离婚后,意外遭遇车祸去世,林凌见父亲的最后一面,是在殡仪馆礼堂。
对一个孩子来说,整个内心世界崩塌了。这个家散了,原本作为自己安全感来源的爸爸,再也见不到了。对像林凌这样内心敏感的青春期少女来说,是一个心理应激创伤。
林凌慢慢变得内向,不爱说话,情感越来越冷漠。学业退步,不愿再去学校;夜不归宿,跟社会朋友“厮混”。
【单亲家庭的生存环境,对孩子来说更艰难】
林凌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在小区的一家餐馆中当洗碗工。她并没有观察到林凌的性格变化。由于离婚,加之老公的去世,所有的家庭开销都要由她一人承担。所以林凌妈的脾气也变得更暴躁了。
可能是生活的压力,或是情感需要,林凌妈很快结识了一名男友,并让男友住了进来。
这就形成了林凌、林凌妈与其男友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情况,这个家庭俨然又变成了“三口之家”。
据林凌说,妈妈的男友也常会帮着妈妈一起管她,说教她。
【不愿开口说话的女儿,妈妈该如何爱你】
不论是对家长、老师,还是心理咨询师来说,像林凌这样对身边事无动无衷,消极冷漠,任你说什么,我都不回应你的孩子,是最难处理的。
因为我们的心门,都是朝里开的。只有你愿意打开,别人才能走进来。但如果孩子本人不愿意,消极抵抗试图帮助他的老师、家长,那么哪怕我们用尽方法,也都无法撬开孩子的心门。而且有可能引起孩子的抗拒,将心门越封闭越紧。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先观察孩子:
1.孩子对家庭环境的看法,与她的行为有直接关系。
家庭环境对孩子存有“敌意”时,会发生些什么呢?
孩子会夜不归宿,结识更多社会朋友。因为社会朋友可以提供给孩子陪伴与落脚点。
对于林凌来说,家里没有了爸爸,却来了一个陌生男人。这个陌生男人不单占有了母亲,还擅自做主行使了父亲的权利:跟母亲一起,管教林凌。
此时在家中,陌生男人与母亲结成了同盟,林凌被排挤在家庭关系之外。加上母亲暴躁的脾气,时常责骂林凌,会使林凌产生负疚感:“是不是因为我加重了妈妈的负担。如果没有我,妈妈可以跟这个陌生男人生活得更好”。
于是,林凌选择了离家出走。
对于林凌这样的孩子来说,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做出自我牺牲,去成全父母的利益。所以,我们要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去发现孩子行为的初衷是什么。
2. 选择孩子所信任的人,去帮助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脆弱的,如果身边有他们所信任的人,那是最好的资源。
对于像林凌这样的孩子来说,如果你直接问她:“你喜欢身边的谁?”,她可能会说:“都喜欢或都挺好的”。
这样的答案,无法发挥帮助作用的。
所以你可以采取的方法是:让林凌较为亲近的人,坐在林凌身边,然后大家开始闲聊。观察林凌会经常转头看谁。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更喜欢靠近、关注他们所信任的人。
3. 在问题处理期内,放松对孩子的控制
在影视剧《小欢喜》中,高三学生丁一在卷子上写满了“我恨”。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父母欢天喜地,还与补习老师宋倩一起全家合影后,发生了一件谁也想不到的事件:丁一跳楼自杀。
宋倩的女儿英子,也在宋倩的高压管理下,患上了抑郁。
丁一、英子、林凌,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内向、不善于表达,过度照顾父母的感受,而他们的父母又都是强控制型的。
所以,当孩子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问题之后,加强控制只会让孩子的情况越来越糟。
我们都知道抑郁会让人产生身心疾病,例如:睡眠不良、记忆力衰退、情绪淡漠等,所以这些孩子的学业都会出现退步。
父母要做的是不以控制的形式,给予关心与关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就像林凌妈,要想改变家庭环境,就要让他的男友搬离,直至林凌愿意认可与接受他的时候,才可以进入。这对于一个面临生活压力与情感匮乏的中年女性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直白地说,就是在女儿与同居男友之间,做出一个谁更重要的选择。
比起要做这道选择题,显然责骂女儿,给女儿做规矩(控制),会更容易些。
如果说林凌是块“冰”,那么畅畅就是把“火”了。
畅畅是15岁的初中男生,在家里跟爸爸干过仗。把爸爸的眼睛打伤后,就离家出走了。当然,畅畅身上也挂了彩。
可想而知,当时爆发的家庭矛盾有多激烈。
【父母离婚后,火爆少年的艰难日子】
畅畅父母离异三年,妈妈已经改嫁。这三年间,妈妈从来没有主动联系过畅畅。
在畅畅心里,感到被妈妈抛弃。这种愤怒的小火苗,已经萌生。
畅畅跟爸爸、奶奶一起居住。奶奶很唠叨,这常常让畅畅感到心烦。畅畅对母亲的愤怒,部分会转移到奶奶身上。
为了让奶奶安静下来,畅畅学会了以暴制暴。奶奶唠叨,畅畅就开骂,然后爸爸会加入战局,“动手”教导畅畅要尊老、敬老。
可是青春期的畅畅,早已不是小男孩了,个头也跟爸爸一般高。这一动手,双方战斗实力相当,受伤在所难免。
可是儿子打老子,到哪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同样的打架情况,在学校里也屡有发生。
于是,畅畅成为父亲眼中的不孝子,老师手中的烫手山芋。
【孩子暴烈的脾气,带有功能性】
初中孩子有暴力行为,这在老师与家长看来,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在成年人的想象中,照这路数发展下去,孩子迟早会把自己弄进监狱。
那么如何改变孩子的暴力行为呢?
还是要寻找暴力行为的源头:孩子为什么需要有暴力行为?
对于畅畅来说,语言暴力可以让奶奶停止唠叨,让自己心里没有那么烦躁。所以,这就是畅畅暴力行为的功能性获益。
如果在这一步,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并适时作出调整与心理干预(让奶奶减少唠叨的时长,告诉畅畅如何理解老年人的表达特征等),那么就不会发展到畅畅与父亲动手的暴力行为升级事件。
一旦家中多次有发生暴力行为,孩子就会自然而然把暴力行为,当做应对问题的方式进行泛化。所以也就会发生在学校中,与同学动手打架的情况。
【走进孩子的内心,修正孩子的错误认知】
畅畅妈在离婚后,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畅畅。这在畅畅的理解中,是自己被妈抛弃了。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夫妻离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三个人的事情。在离婚时,就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父母离婚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这是为了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看待父母离婚这件事。尤其是男孩,当以为是被妈妈抛弃之后,心中的愤怒总是会寻找突破口。
所以,夫妻俩要明白,离婚不离子。也就是说,离婚后对于亲生血脉的爱,仍然要保持。
除非,你是一开始就做好了与孩子彻底分离的准备。否则当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再想跟进做出情感修复,那难度会很高。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他们既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又会对父母的关爱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他们既想要跟父母分离,寻找自己一片自由的天地;却又害怕离开父母,或被父母“抛弃”。
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内心的纠结与需要面对的现实困难会更多。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应多给予勇气,而不是打击。
因为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仍然是他最重要的人。来自于父母的打击,会实锤在孩子柔软的内心上,从而使孩子产生严重挫败感,然后升级为愤怒(躁狂)或冷漠(抑郁)。
这对于单亲家庭的家长来说,是个挑战。因为你需要透过孩子行为的表面,去看到他们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内心世界。
理解你的孩子,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有安全感、内心阳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