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场富贵风流,缘何竟成了锦衣夜行?
{上卷 第十八回 第五节:}
【原文】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幙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一对对龙旌凤翣(shà),雉羽夔(kuí)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憎,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
【端木持易见解】
在红楼梦第二回的时候,贾雨村遇到冷子兴,两人聊天,讲了贾府的情况,说到元春,说她是:“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女史和女吏有什么差别?女吏是有官位的,或大或小,是领有俸禄的。女史则是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属于有文化的随从,仆人。清朝后宫制度: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个,贵妃二个,妃四个,嫔六个,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各六宫。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拜唐阿”是满语,在京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在外文官按察使以上、武官总兵以上者。贾政此时的官职是“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员外郎是“从五品”,你说他女儿能得贵人以上吗?只能是贵人以下了。
很多人说元春封了“妃”,是皇上恩宠,依我看,不见得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元春的品级太低了,低到什么程度呢?翻牌子也轮不到她,她不在列啊!在东西十二宫之外,皇帝见都见不到的。何来恩宠?况且,此时的元春,都已经24-25岁了,按照清朝平均年龄40岁看,她都已经过了中年呢。又有何竞争力?且说她只是“贤孝才德”入宫,没说因为貌美入宫,对不对?我的结论是,她没有因为受到宠幸而晋封。
那她如何就晋封了呢?
晋封的意思是官职方面的,她是女史,也就是负责文书工作;“凤藻宫尚书”,没这个官职,虚拟的。凤藻就是文采的意思,这个官职的意思是从仆人,晋升为女吏了。而加封呢?才是爵位。她加封了什么爵位呢?“贤德妃”。你们注意啊,她入宫的理由是:“贤孝才德”,工作也是靠才好,对不对?按道理应该封个“孝文妃”,突出她的功劳和工作特点多好?可偏偏封个“贤德妃”。“贤”,左边的“臣”,是竖立的眼睛,意为“奴隶的眼睛”。右边的“又”,是手。下面的“贝”,是钱。眼睛和手控制钱。所以,贤的本义是管理钱的人。这不是我的附会,而是说文解字的意思哦。多财,即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来。《庄子·徐无鬼》说:“以财分人谓贤。”德的本意呢?甲骨文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德字的最早本意是七个行星的自然运行轨迹。这个轨迹就是道。德就是对这个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践行。就是忘掉自我,依据道的规范而行动。所以,你看贤德二字,是不是就是贾府作为管理钱财的人,忘掉自我的人,依据规矩而行动的人?元春没有因为“孝才”被封,而是因为“贤德”被封,依我的判断,就是因为孝敬了钱财,“献得”的“妃”的封号。一句话,这个加封的号,是买来的。得到这一点,真的是石破天惊啊!当我看破这一层关系以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而且,他是怎么买到这个封号呢?且看我继续挖,当贾政进宫以后,见过皇上,然后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然后他没回贾府,而是去了哪里?“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他去东宫干嘛?谢恩啊!如果是皇帝恩宠,他谢过皇帝就可以回家了,他去东宫谢谁啊?而且还这么匆忙。那就一定是太子,以及皇后了。否则,谁能有这么大的能量,说动皇上,封赏他的女儿?而皇后和太子又为何要请皇上封赏元春呢?
“钱”,“钱”,“钱”,很多很多“钱”。
如此而已。
正因为元春的晋封和加封,是走的的这条路,所以,路数不正,自然容易受人非议。而皇帝“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外,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这话就收不回。贾政上奏,皇帝没有不准的道理。但皇帝肯定生气啊,你自己女儿怎么得的“妃”,你不清楚啊?你有何脸面和其他人一样,凑这个热闹?你不知羞耻,不怕非议,皇家脸面还要的,对不对?所以,他就故意将元春回家的行程安排在晚上。《史记·项羽本纪传》中记载,项羽放弃关中,要回徐州时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恩,如今就让贾府,贾政,元春——“锦衣夜行”。对贾家来说,这真是极大的讽刺,极大的羞辱啊!
有人也许会说,“那回家就回家嘛,晚上回去也行,对不对?”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富贵之家,一定要炫富?权贵之人,为什么要摆威风?为什么“此旨一下,大家谁不踊跃感戴?”
炫富是无形资产,摆威是无形威慑。名利本是同根生,虚实转化不留痕。这才是关键啊!
贾府为什么要花大价钱给东宫?为什么要花大钱给元春买个“妃”?还不是政治上投资,弄个稳妥的靠山;名声上获得更多威望,从而经济上获得更多的财富?这就是一桩生意啊!
可惜,此事虽然取得了成功:东宫得到了钱财,贾府得到了“献得妃”,但却让老皇帝扎了心。所以,必须对此加以抑制,以免传出去,大家都知道服务东宫,能得到足够的回报,东宫声誉日升,岂不威胁在位的老皇帝?再说了,老皇帝又没有得到这笔钱,对不对?
自以为得计的贾家哦,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想指望花钱买一场“富贵风流”,却哪曾想,只得了个“锦衣夜行”。由此也给贾家埋下一个“诸公亦可想而知”的未来——“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
前屋公不禁慨叹:“世事无常,岂人力尽可料尽?如无“出其不意”之事,还有什么“天意”?还有什么“天道”?还有什么“月满而亏”?还有什么“盛极必衰”?还有什么“天翻地覆慨而慷”?
天道者,何也?天下人心也。非少数极私者也!
天下人心思定,则天道有常。
天下人心思变,则天道无常。
圣人上不违天道,下不违天下人心。如此,则天人合一,天下可知也!”
前屋公之言,诸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