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虽易落,不失其美;蓼虫食辛,志不能移
上卷 第十七回 第九节:
原文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tú)蘼(mí)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湲 [chán yuán],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liǎo)汀(tīng)花溆(xù)'四字。”贾政听了,更批胡说.
端木持易见解
世界上有很多花,譬如荼蘼(tú mí),木香,牡丹,芍药,蔷薇,芭蕉等等。中国人喜欢拿政治来作比喻,说明道理。中医里面的用药方法,就用君臣佐使,甚至各种脏器也都有职位呢,心为君,肺为相,肝为将军,脾乃仓廪之官,肾乃禁卫;而在花是世界里,也有这一套体系,比如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芍药为花中之相。花是有等级之分的,这是现实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让人们形成了“等级”概念。之后,又在花的世界里进行映射。
蔷薇是一个大的种属,蔷薇、玫瑰、荼蘼、月季、木香都是属于蔷薇属。但蔷薇、月季、玫瑰是这个属中的高等级别,号称“蔷薇三姐妹”。荼蘼,木香相对次一等。
荼蘼花开意蕴末路之美。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是春天的最后一种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开到荼蘼了,便没有退路,也不能继续美丽了,所以有完结的意思。
荼蘼花开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过去。荼蘼花开,表示感情的终结。爱到荼靡,意蕴生命中最灿烂、最繁华或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木香是蔷薇科蔷薇属花卉,半常绿攀援灌木,树皮红褐色,株型、花期、花形与荼靡颇多相似之处。一般来说,“长条”者为木香、“小枝”者为荼蘼。正因为如此,木香一般因为其长枝条,所以可以用来搭棚;荼蘼可以用来支架支起来即可。
宋朝的时候,司马光的朋友范镇居许下,家中有荼蘼架,高广可容数十客,每春季,花繁盛时,宴客于其下。约曰:“有飞花堕酒中者,为余浮一大白。”有时候,语笑喧哗之际,微风过之,则满座无遗者。大家就得一起喝,当时号为“飞英会”,传之四远,无不以为美谈也。可以容几十个人坐于其下围案欢聚的庞大花架;世上最独特的酒令,落花掉在谁的酒杯里,谁就把杯中酒喝干;微风,片片落瓣像雪一样洒满杯中、案上、座中人的衣襟……“飞英会”的主人范镇是司马光的知己好友,围绕着变法与否而个个大义凛然的政治风云中的主角们,在政治之外,却是这般清雅到极点的风流,但也是这么的落寞。
花总是要落的,英才亦如这鲜花,零落或许随流水,或许成泥碾作尘,这不是花的归宿吗?
既然花是这样一种短暂,甚至是悲剧的命运,那为什么,人们还要不停的追寻它呢?就像这“桃花源”,不是世代人们始终追寻的吗?
因为现实是那么的残酷,那么的萝薜倒垂,就像秦朝一样,强暴天下。所以人们才渴望如花一样美好的时光,哪怕它只是短暂的;人们才渴望有一个桃花源,哪怕与世隔绝也好。
只可惜,武陵源,秦人旧舍,都不能说出口。否则,就有杀生之祸。你们说,现实是多么的可怕啊!
怎么办?怎么表达这种美好的愿望?怎么嘲笑这必须诅咒的现实?
宝玉用了四个字:蓼汀花溆。
这四个字,表面的意思就是:水边生长着蓼草和花的地方。
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白说了吗?
刘文典胡说八道,说什么: “蓼汀”反切为“林”,“花溆”反切为“薛”。我对此嗤之以鼻。也不去细究这个。
我想这个“溆”字,很有意思,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九章·涉江》中说,“入溆浦余儃佪(chán huái)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很多人只知道《阿房宫赋》,《桃花源记》,知道《九章》的人就不多,所以,同样是写景,前两篇文章,就很“落实”。屈原就比较高远。九章是屈原晚年的作品,与作者心境很是接近。比如这里讲的“涉江”,写的就是进入双龙江之西,山高林深,极少人烟,阴暗潮湿,只有猴子穴居。高山峻岭遮住了太阳,山下阴沉多雨,连绵不绝;雪花纷纷飘落一望无际,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天际。这是对流放地的环境的形容夸张,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喻。自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当中,是无乐可言了。然而即使这样,也绝不改变自己原先的政治理想与生活习惯,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妥协变节。
为什么我对这个“溆”字把握这么大,而不是像别处他人说的那样——“蓼汀”一词当从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 而来;“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想来。
大家要跟我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蓼花以后,就知道了,他们都是胡说八道。
蓼花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水边的蓼花,一般长得茂盛,枝条劲挺,花形也大得多。旱地上的,一般比较瘦小。全国各处路边都有,种类很多。凑近闻闻,花固然毫无气味,连叶子也没有。摘一片揉碎了,依然清淡如槐叶。陆游的诗说,数枝红蓼醉清秋,可见秋天蓼花盛开,也是颇有气象的,只不过从来没有像兰菊以清高,牡丹芍药以富贵,石榴桃花以吉祥那样,获得广泛认可的崇高地位。这个蓼草是做黄酒的酒曲必用之物,为什么可以用来做酒曲呢?因为它可以抑制杂菌生长,专门促进酵母菌等有益菌种的生存和繁殖。蓼的味道非常辛辣,而且还是苦涩的。古代传说有一种蓼虫,一辈子寄生于蓼上,满足于以蓼为食,不知迁移到其他甘美的植物如葵藿等上去,“终以困苦而癯瘦也”。故有成语说,蓼虫忘辛,蓼虫不知苦。这个成语的典故原本是说蓼虫笨,榆木脑袋,不知审时度势,出谷迁乔。但后来有人反倒佩服它的固执和坚韧,作种种联想,以至于将它比为落魄者,比为读书人,比为有理想而不惜为之吃苦的人。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于这种即便“终以困苦而癯瘦”,“不能变志易行,以求禄位”的精神,是不是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和屈原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是不是有一脉相通,心有灵犀之感?
明白了以上这种“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是不是再来理解“蓼汀花溆”,就容易多了?
即便幽独处于溆浦边,不变心而从俗。
宁做蓼虫停留在蓼草上,食辛咽苦也不移。
你们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境界?
吾心为之跃动,戚戚然不知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