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诗评|刘军华赏析:人生如河
关 注 当代诗歌地理 ,“有梦想,有远方”
山村里的河 | 连方
流水微波。这河
梦一样澄澈
孩童般的水花,千年扑腾
清凌凌高粱酒般的月光
映照着这方水土
暮鼓晨钟,犬吠鸡鸣
香火缭绕不灭
欲走还休的河呀
不见暗涌的激流与迷离的漩涡
就这么流啊流
把山村里的岁月
打磨得卵石般浑圆
无法考究其前世今生
站在中年般的河段
久久凝视,总会令人晕旋与干渴
一头是我年轻时的镜像
另一头是呜咽的远影
没有什么可以清点的了
从远方归来,还得
把生活还给远方
选自精彩回顾 ◆ 连方诗歌
人生如河
——赏析连方《山村里的河》
读一首诗,每一次得到的感悟往往也会不同。随着感悟的不断累积,认识的不断深入,量变必然导致质变,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连方老师的这首《乡村里的河》从诞生以来,我就读过很多遍。初读时我就喜欢最后一节的句子——“没有什么可以清点的了/从远方归来,还得/把生活还给远方”,心想:这不正是长年在外打工者们生活的写照吗?他们就像迁徙的燕子一样,每到过年,从外面回到家里;过完年,又得到外面去谋生。其中的酸甜苦竦,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得到。昨天再次读这首诗,读到最后两节,突然发现,作者其实是把人生比作一条河流,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河段。“从远方归来,还得/把生活还给远方”,多么像一条河流从源头从上游奔流而来,又向下游奔腾而去。意与象合,二者结合得十分自然,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第一节描写了河流本身奔流的样子。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河比作梦,突出遥不可及,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流露出忧伤;把水花比作孩童,突出回忆时的欢乐。第二节写了山村人们晨钟暮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静而安宁的生活。把月光比作高粱酒,突出清冽。写月下的乡村和乡村里山民们的生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第三节,采用拟人手法,感叹在家乡的平静生活与无情的岁月,将人的激情理想磨灭。
重点来看最后两节。第四节,采用倒因果关系。先说果,后说因,突兀峥嵘,避免平铺直叙,予以强调中年的困惑。为什么“站在中年般的河段,久久凝视,总会令人晕旋与干渴”?因为“一头是年轻时的镜象/另一头是呜咽的远影”。“年轻的镜象”可以理解为自己的过往。“呜咽的远影”,则是对未来无法预期,对前途迷惘而产生绵绵的哀伤。
“没什么可以清点的了”,作者认为奋斗多年还未达到人生的目标,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自我激励。“从远方归来,还得/把生活还给远方”,写出了中年人生活的无可奈何——尽管在外打拼多年,历尽坎坷,饱尝人世炎凉,但为了理想,仍然重新出发,奔向远方。这让我想起《故乡的云》中的歌词:“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创痕。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是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也让我想起汪国真的《美好的愿望》中的诗句:“有时感到自己是一只孤独的大雁/扇动着疲惫的翅膀/望天也迷茫/望水也迷茫”。这就是在外奋斗者生活的写照,是中年人的困惑,是他们的心声,为大众代言,自然能够激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尽管现实生活是如此艰难,尽管奋斗道路是如此坎坷,尽管饱尝辛酸,感到迷惘与困惑,但是初心不改,激情不灭,生命如歌,人生如河,仍然义无反顾地向前奔流!“只是从来不想改变初衷/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我不在乎地老天荒/只要能够如愿以偿”。
作者简介
连方,本名罗莲芳,四川宣汉人。作品散见《理想文艺》《齐鲁文学》《山东诗歌》《西南文学》等诗歌媒介。齐鲁福建文学社诗评主编。诗观:在心灵的世界寻求与现实世界的通感。
诗评人简介
白帆,原名刘军华,广东惠州文艺家协会会员,齐鲁福建文学社诗评副主编,《当代诗歌地理》编辑。作品见《惠州日报》《山东诗歌》《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客家文学》等纸刊,出版诗集《白色的河》。诗观: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
本期主持:曾小霞
诗评主编:连方
副主编:刘军华
栏目成员: 张全枝 田世仲 王武臣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