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墓志上的故事】三进士镌一方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进士镌一方铭
☆ 刘庆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明朝正统戊午年,是公元1438年。在那一年的二月初八日,县城北面的大张村出生了一个叫郭昭的男孩,取字为文显。他家的祖辈都是泽州人,久有良品美德,他们耕读传家,勤俭孝悌,名誉一方。只是喜清静而隐居,并没有赶考入仕去做官。到了文显这里,他恪守家风更是有了好的名声。文显聪慧颖秀,但不多说话,从小进入乡学,就以默默的努力表现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优点,比如,他日记百言而不忘,很多的经史书籍的大意和道理他都能感悟通晓;他还善书法,师法名家,写出来铁钩银划很是飘逸;尤其是精通律诗牌令,诗话戏文常常就在口边。
文显成人后,不为投机取巧的那些俗事而动脑筋,浪费精力,而是犹如浑然天成的器物那样纯朴。同时,他崇尚节俭简单,为人敦厚,事父母极其孝顺,和兄弟非常友爱,从来不弗逆背叛遇到的朋友。他出入乡里从不好歌舞、近女色,等等,真是到了非常小心谨慎的地步了啊。
后来,文显因学业才华出众名扬乡里,被选授为州掾,到了府衙官署当了名属员。在官府,他常怀一颗宽抚厚体恤平和仁恕之心,见利而不移。当时泽州府陈知府镇守一方,理政廉洁,就是在山西也很有好的名声。做为其手下的属员能始终其事的人很少。由于文显勤砺自恃,办事说话循规蹈矩,所以深得知府的待见,还有了很深的交情。有一次,文显卧病不起,知府大人还亲自来看望,并予以诊治,告诉文显调理抓药的方子,文显煎服后没多长时间病就好了。
时间没过多久,陈知府就向上峰举荐文显,于是文显担任了河南河阴县的典史,也就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虽然典史属于九品之下未入流的文职外官,但在县里的县丞、主薄等职位裁并时,其职责由典史兼任,职责也很重要。因此典史职务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属于“朝廷命官”,文显如此也算有了功名,光宗耀祖了。
在这个有执法权的朝廷命官的位子上,文显做到了律人先律己,对百姓则爱民如子,凡是小罪,一律从轻发落。凡是规章制度有不合情理不便民的地方就马上更改,所以文显的为人很好,有很多的朋友。有一年,时逢文显诞辰日,有人听说了就纷纷来祝贺奉上礼金,文显不动声色的对他们说:“吾何爱此物为?”来人惶惶而恐惧,无不急忙退下出去了。
虽然文显宽厚待人,但时政却日趋苛刻,威猛甚烈,这不合文显的理念志向,他回到自己内宅对自己的几个孩子说:“居上宜宽,而今若此,何以行志乎?”在河阴当典史刚满三年,他就奋然辞职告休。当地的老百姓听说赶来饯行,人多的都遮住了道路,还有流泪饮泣的,不舍得文显离去。
回到了家乡大张村后,文显以教子耕读为业。遇到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就邀几个知己徜徉在山水间,娱目游心,饮酒咏诗,自娱自乐。
当看到自己的孩子郭环资性才学有进步时,就把他直接送到北京城有名望且为人正直之士处,去聆听高人的讲道授业,用了三年时间。回来后,孩子果然凭借着在《礼经》的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高中举人。听到此好消息,乡里故旧父老都相互说:“郭公仁厚,而有子如此,天福之也。”
文显娶秦氏为妻,她也是有才德人之家的女儿,德行娴雅,不苟言笑而赡养公婆。和文显终身也没有吵过架。年过六十还做针线活,刺绣、编制不倦怠。孩子们夜读,她也是亲自拧着麻绳来陪伴。郭环学识老成,待考进士,秦氏出力是最多的。
郭文显于明正德壬寅年,享年69岁。文显妻子秦氏,卒于正德壬申年,享年73岁。合葬后,墓志郭环请他的好友丁卯科乡进士、郡人李黼撰文,辛酉科乡进士、郡人李杲书丹,丁卯科乡进士、郡人郜相篆盖,因为这三人都是举人,也称“乡进士”,在墓志铭上刻的是“乡进士”,这墓志铭也成为当地的一方有名的“三进士”墓志铭。
墓志的开头讲了还讲了很多的道理,这里就不说了。按照规矩墓志的最后是“铭”,虽然那时的文字艰涩难懂,但其中的感情用现在的话说:还是满满的,所以照文录上,以供观瞻回味:
猗与先生,泽之名家。柔惠且直,悃幅无华。蒲鞭示愧,决流勇退。教接燕山,子芳丹桂。贤哉孺人,观法于坤。母仪妇道,远垂后昆。七十三岁,肃雍庭内。高郎令终,允宜锡类。莫天匪生,莫地匪藏。合璧兹土,山川永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