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还有女神林徽因,这个近代史上最精英的家族,竟然靠“拼爹”…

精英说

一个讲故事的公众号4小时前

  提起中国近代史上最精英的家庭,起源于广东的梁氏家族,总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个家族中最有名的人物,叫梁启超。

  想必大家对他的故事并不陌生——

  8岁学为文,9岁缀千言,17岁中举,作为继往开来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梁启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梁启超个人的笔耕不辍、叱咤风云,不过是这个精英家族的剪影之一。

  这个家族厉害就厉害在,梁家的九位子女,竟无一“输”给父亲梁启超,一度缔造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传奇——

  长女梁思顺(1893-1966):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长子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迎娶建筑师、诗人和作家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三子梁思忠(1907-1932):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次女梁思庄(1908-1986):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1912-2001):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三女梁思懿(1914-1988):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1916-2006):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五子梁思礼(1924-2016):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的9个子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们可以看到,梁家有三个儿子都是国家级别的院士,其他几个孩子则分别是诗词研究专家、军官、图书馆学专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等等,没有一个人“拖后腿”。

  就连儿媳妇,都是名动一时的女神林徽因。

  图为林徽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此家门,怎能不让人心生羡艳?

  然而,在梁家儿女个个成材、各有所长的背后,绝非运气使然,少不了精英父亲梁启超呕心沥血的栽培,可以说,是同样优异的家风与家教,成就了梁氏子女的非凡人生。

  这位民国最牛老爸到底是怎样教孩子的呢?

  爱,就大声说出来

  “宝贝,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以上这句听上去有点肉麻兮兮的真情表白,不是出自互诉衷肠的小情侣之手,而出自梁启超——一个思念孩子的老父亲。

  梁启超怀抱两个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常人可能很难想象,在历史影像中不苟言笑的伟人梁启超,竟还有如此孩子气的一面。

  而这一面不给旁人,只给子女。

  梁启超对家中九个孩子的纯爱,发自内心,诉诸言行,他丝毫不愿掩饰父母对下一代热切的关爱,而是愿意大声告白、大胆展现。

  图为梁启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梁启超很有名,自然也很忙,可再忙,他也不会错过两代人欢度天伦的好时光。

  位于天津民族路46号的浅白色小洋楼,是梁启超用于潜心著书的“饮冰室”,这里,他轻易不让文人豪客入内,却能轻巧地呼唤着自家儿女,还让孩子直接站到书桌凳子上,握着孩子的手写字,一笔一划,无比耐心。

  位于天津的“饮冰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家里九个孩子,他一视同仁地疼爱,每个孩子还都被他起了有趣的诨名——

  他称大女儿思顺为“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他给三女儿思懿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小儿子思礼叫“老白鼻”(老baby)。

  直到孩子们步入中年之时,梁启超写信仍然会以“大小孩子们”、“宝贝乖乖们”来开头,让人看了,只觉得好笑又有趣。

  梁氏家族合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然,梁启超对孩子的浓情蜜意,不仅体现在日常陪伴与亲昵称呼上,他对孩子们的爱护,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

  孩子生病的时候,他会亲自探望、护理;孩子平时穿什么衣服,他都要过问,甚至女孩子衣服的花色,他也会提出建议。

  颇有名气的“梁启超家书”,也是在对孩子们一片热忱的爱意中写成,400多封信件,涵盖了生活起居、课业求学的方方面面,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鼓励和指导。

  梁启超家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然,在信件中他仍不忘再度告白: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

  即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梁启超在子女之爱方面的热烈大胆,也很让人吃惊。

  中华民族在处理亲子关系上,从来都显得含蓄。亲情,不似奔腾倾泻的流水,更似巍峨稳重的山峦。可梁启超,却十分“另类”。

  1934年,梁思宁、梁思懿、梁思礼、梁思达(左起)

  在天津“饮冰室”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一切,正出于独到的教育观——“情育”。

  梁启超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老实说,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他把“情育”与“智育”、“意育”并列,作为人生教育的三大方面。在他看来,汹涌澎湃的“爱的灌溉”,并非没大没小、不讲分寸,而是通过直截了当的表达,使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到明确的信号:父母爱我,以我为荣。

  而这份来自父母的爱与尊重,也终将成为孩子们一生自尊、自信的源泉。

  带你看世界,路你自己选

  如果说独一无二的“情育”,帮助梁家收获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氛围;

  那么梁启超既乐于给子女提意见、又乐于尊重子女选择的良好心态,则协助了家中每个孩子,发掘出最适合自己的绚烂人生。

  梁思礼(前)、梁思懿(后右)、梁思宁(后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梁启超本身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著书立说、参加各类进步的社会运动,是个既有见地又极有学识的人。

  在教育方面,他自然颇为自信,希望以自己的眼界与知识,为孩子们开拓一片天地。

  当梁思成、梁思永面临专业选择时,梁启超给出了独到的判断——“国内奇缺但未来可能发展前景极大的偏门专业”。

  在他的建议下,思成学了当时冷门的中国建筑史,思永则学了更加冷僻的考古学。

  梁思成看望正在殷墟从事发掘工作的弟弟梁思永(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事实证明,兄弟俩后来各自成为了本行业的泰斗精英,并双双做到了院士,这充分印证了梁启超深邃、博大的学术眼光,也从侧面反映了父亲对于孩子成材的良好规划。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在孩子们需要指引的时候,梁启超必然是以良师的身份出现,给予理性的建议。

  可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梁启超会为孩子们包办一切,甚至逼着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预设的道路前进,不容置疑,次女梁思庄的事业选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梁思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年,梁思庄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留学,读完大一之后,也面临选择专业的重要关头,对此,梁启超认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想你们弟兄姊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遗憾,不知道你是否考虑?”

  乖巧的梁思庄于是听从父亲的建议,修读了生物学,但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梁启超、梁思庄、林徽因,摄于北京长城(从左至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发现自己对生物学实际并无多大兴趣的梁思庄,对每天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头痛,她不敢和父亲抱怨,只是偷偷写信和兄弟姐妹们吐槽,觉得自己实在要坚持不下去。

  梁启超得知此事后,并未发怒,而是后悔不迭,他主动写信给思庄,加以劝慰:

  “凡学问最好是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思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了父亲的支持和鼓励,梁思庄这才吃下了定心丸。当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图书馆学,便毅然转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相关专业,此后,她终生致力于西文编目的教学和研究,终成该领域的一代名家。

  可以说,如果没有梁启超的尊重与开明,梁思庄或许一生都无法确认真正的心之所向,更不用提朝着理想的道路,砥砺前行。

  梁启超这种愿意倾听下一代意见、有商有量的态度,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梁思忠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1927年,在美国学习军事的梁思忠急欲回国助力北伐,梁启超虽然内心并不赞同,但并不急于劝阻儿子,而是耐心述说国内令人失望的复杂政局,分析此时回国的利弊。

  但说完这些,他又表示最终决定权在思忠自己手上,如实在要回国,他也不会阻拦。

  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虽说是梁启超一手“包办”,但他从头到尾也没有催促过两个不爱的人强行在一起,而是告诉两个年轻人,这门双方父母都认可的婚事,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思虑成熟,做出决定。

  梁思成与林徽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强人所难,从来都不在梁启超的字典里。

  仅仅是这一点,就让他的格局比许多传统的中国父母,高出了一大截。

  中国的家长虽然疼爱子女,但却极易伸手干涉下一代的人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一旦走向极端,就如同消散不去的幽灵,给子女的生活造成难言的阴影。

  但梁启超在这一点上,一向异常清醒。

  与其在家中发号施令,还不如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娓娓道来。“带你看世界,路你自己选”,父亲的建议打开了儿女们的思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人生,属于孩子自己。

  教育与做人,最要紧三观正

  其实,梁家子女虽然各个优异,但却并非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令人仰望的学霸,也不是所有孩子的求学之路,都那么顺遂。

  梁思庄小时候英文曾经考过不及格,要换作如今的鸡血家长,恐怕早就把孩子骂得狗血淋头、抓紧补课了,但梁启超不是。

  梁启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每每提及思庄的成绩,他都极尽宽慰:

  “不及格绝不要紧,万不可以此气馁。学问求其在我而已。汝等都会自己用功,我所深信。将来计算总成绩不在区区一时一事。”

  梁思成个性好强,他曾经遭遇车祸,明明收到了国外大学的offer却不得不晚一年才能去,面对垂头丧气的儿子,梁启超也不着急,而是安心陪儿子养伤,时常规劝:“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

  梁思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梁启超无疑是一位对子女寄予厚望的精英父亲,但他的殷切期望,从不在于一时,也不仅仅在于儿女们的学业成绩。

  除了学业,梁启超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质,磨练他们的意志,在读书之余,把塑造健全人格放在首位,他的教育观,一直很正。

  也正因如此,只有他会在孩子们埋头于专业小有成绩时,提醒他们放下书本,多去锻炼、游乐;也只有他,在听到孩子们做出一番成就后叮嘱,早睡早起,注意身体。

  1906年,梁思顺、梁思永、梁启超、梁思成(从右至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三观正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性、志趣、健康、幸福,成效也显著——梁家的九个子女不仅有健康的思想体魄、渊博的知识,还具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一切,恰恰得益于梁启超三观极正的理念。

  而在家国天下的大事上,“三观正”更代表着一种底线、一种坚守、一种信念。

  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时,梁家儿女也和父亲一样,始终是顶天立地的人,坚守底线,永不妥协,一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所流露的,满是澎湃的家国情怀。

  中年丧夫的梁思顺和她的四个儿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梁家长女梁思顺中年丧夫,独自拉扯四个孩子长大,在抗争期间过得艰苦,但她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不让自己的学识被人利用。

  梁思成和梁思永一路颠沛流离,多次拒绝日本人不怀好意的邀请,大儿媳妇林徽因曾对孩子说,如果真是到了万不得已,他们宁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会向敌人妥协。

  三子梁思忠身为军官,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最终病逝于战场;小女儿梁思宁也投奔了新四军,为正义事业奉献了一生。

  梁思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梁家的孩子们,可以说用尽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的教育理念——先做人,再做事。

  九个孩子,曾有七个留学国外,在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下,他们学成后都无一例外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好的三观会凝结成家风,成为家庭的无价之宝。梁家后人的种种事迹为人称颂至今,宝贵观念的积淀与传承,正是关键所在。

  “拼爹”,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

  好像正日益成为一个贬义词

  但看到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方式

  我们才会发自真心地慨叹

  好的教育,难道不就是拼爹吗?

  在“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传奇背后

  埋藏着一位父亲的格局、眼界与见识

  作者: 克里斯,精英说90后小编,香港传媒小硕,一个脱离高级趣味涉猎广泛的嗷星人。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References:

  《梁启超家书》  2009年0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网易教育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十点读书 《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才是民国最成功老爸》

  儒风大家 《梁启超:家庭的温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慈怀读书会 《为父当学梁启超,一门九子皆才俊》

  青榄家长地带《太肉麻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梁启超》

  瞭望智库  《“对话”梁启超:一个开明父亲的教育经》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梁启超教育子女的十大名言》

  文汇教育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爹: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灼见  《这大概是中国最精英的家庭,一门三院士还有民国女神林徽因》

  壹学者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 梁启超是怎么做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