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博物馆内生动力 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主办,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承办的“第二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高峰论坛”于2018年12月4-5日在南京博物院召开。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安来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120余家文博单位的200余名博物馆管理者及相关业务人员参加了论坛。会议签署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协同发展协议》。
本届论坛以“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有三个分论坛,分别是“博物馆创新”“博物馆文化产品(展览、教育、文创)与博物馆品质评估”和“博物馆服务”。
关强在致辞中表示,此次高峰论坛的120余家博物馆通过理念“创新”、信息“互通”、资源“互换”和机制“互联”,打破地缘阻隔,推动藏品资源共享,对于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高效能发展博物馆事业,高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典型的示范和探索价值。关强就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出两点意见。首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是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第一,要在理念上创新,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博物馆的新定位、新功能,将博物馆从单一的文物收藏机构向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机构转变;第二,要在制度创新上进一步推动现代博物馆制度建设,加强在理事会制度、馆校合作机制、知识产权授权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不断增强博物馆的自主权和发展活力。其次,开放共享、协调发展是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第一,要推动开放共享,推动博物馆最大限度向社会公开、共享博物馆藏品及相关信息;第二,要加强协调发展,通过博物馆联盟从分馆、代管或托管制、馆际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加强博物馆间的资源整合与交流,提高藏品利用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第三,要加强跨界融合,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多产业跨界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支撑,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博物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各地博物馆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做好相关贯彻落实工作,把握创新这把金钥匙,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一步发挥好博物馆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独特作用。
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分别代表三个地域的博物馆作主旨报告,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韩战明基于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博物馆公众需求的新变化,认为博物馆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对博物馆的服务功能进行延伸与拓展。首都博物馆作为“首都”的博物馆在服务社会方面具有特殊性,服务对象不能仅局限在首都北京这一范围之内。近年来,首都博物馆不断扩大博物馆的服务功能,通过“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等展览,将各地文化“请进来”,展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地域文化闪耀中华;通过“读城”项目“走出去”,进行京城文化边疆行、丝路行,量身定制展览和针对各地特色开展教育活动,不仅将展览呈现给观众,而且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服务理念送到各地,在传播北京历史文化的同时强调城与城对话。博物馆间通过跨界、跨境合作,人才共享、资源共享,从而为公众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为各地区整体发展助力加分,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龚良针对本次论坛的主题——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认为博物馆从业者应从品质、效能与评估这三个角度来着手努力。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的数量和效能显著增长、公众的文化需求日益提高,这些重要变化促使我们思考中国博物馆事业应该如何实现“高质量”:第一,建设高品质的博物馆,博物馆应有差异性的个性化发展定位、反映地域文明的标志性的建筑外观、舒适宜人的博物馆文化空间,以及适应公众需求的服务空间;第二,博物馆要发挥包括原创展览、教育服务项目、文创产品在内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的作用,提供公众认可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合理的文化服务,并要扩大传播的能力,真正实现博物馆的宗旨;第三,博物馆评估要体现博物馆的个性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要求,要体现博物馆的目标和宗旨,真正评估出以人的长期工作成果为导向的、以服务公众效能为依据的优秀博物馆,要反映公众意愿和社会需求,要重视人才在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要明确体现绩效意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社会交流中心,深入推进区域博物馆协调发展,建成文化型城市群,对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解决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三个地域应该更多地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做高质量博物馆的引领者。
魏峻认为中国博物馆自2008年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政府支持、政策完善、理念优化、社会关注使得博物馆在个体数量、观众人数的增长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年来,业界和学界呼吁的中国博物馆应注重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正是基于对上述快速扩张隐忧的建议。面对新时代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博物馆更需要在坚守自身使命、充分实现博物馆功能的基础上,努力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打造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构建开放创新、智慧通达、共建共享的博物馆应该成为行业管理者、博物馆从业者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各分论坛会场,与会代表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与前沿理论,从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完善博物馆评估体系,促进博物馆个性化发展,博物馆教育文化产品的提升与创新,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出路,科技手段在古建博物馆中的创新应用,以及结盟发展、打造“三三角”名人故居纪念馆合作新格局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充分交流。
第一分论坛主题:博物馆创新
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新理念
天津博物馆馆长 陈卓
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事业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博物馆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要做的就是开拓思路,从理念上谋求创新。第一,在策展理念方面,策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博物馆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在坚持做好常设展览、原创展览的同时,不仅要深层次提升区域间博物馆合作办展水平,而且要加强博物馆策划主题性原创展览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策展理念的拓展和更新。第二,在社教理念方面,应积极采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丰富服务方式,尝试更具个性化的宣传模式,但要注意边界避免泛化娱乐化。第三,在文物保护理念方面,应更多地运用预防性保护系统对文物进行科技性保护,警惕“饥饿营销”式的文物展出,“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第四,在藏品征集方面,博物馆应更加重视征集对博物馆未来展示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的当今时代的纪念物,为了明天而征集昨天和今天。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创新之路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丰
作为围绕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纺织服饰建设的专题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有其独特的创新之路,力图从多方面进行突破:一是致力于研究型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以研究为引导、以研究为龙头,带动全馆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国际合作,建立国际丝绸之路研究联盟、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等国际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三是进行生态链运作,打通物质与非物质界限,还原与传承传统工艺,发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的作用,打造丝绸传统工艺培育和振兴基地;四是融入时尚,开展当代艺术和时尚的收藏展览,打造国际一流时尚类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