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与传统建筑园林艺术
楹联与传统建筑园林艺术
编者按:2019年6月13日,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太品先生在山东城建学院开设了题为“楹联与传统建筑园林艺术”的专场讲座,为此,联都网站微信公众号特专刊发布讲座内容,以飨读者。
很高兴来到山东城建学院,来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对中华楹联文化与古典建筑艺术的一些粗浅认识。说起对联来相信同学们都十分熟悉,我们去任何名胜古迹游览,几乎每一个古典建筑上都会悬挂有楹联,所以说楹联文化与古典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学建筑的同学,理所当然要对中华传统的楹联文化有相当的了解。
一、对联文体及写作要求
楹联与城市、景区的古典建筑有着不解之缘,很多古城和著名的景区,都有着自己标志性的楹联。就拿我们山东来说,济南大明湖景区中,在铁公祠西门就有这样一副堪称“济南标志”的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泰山号称“五岳独尊”,在南天门的两旁,也有这样一副可以称为“泰山标志”的楹联:
门辟九霄,昂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障奇观。
曲阜孔府号称“天下第一人家”,在大门也有这样一副“曲阜标志”的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除了这一类我们常见的古典建筑园林楹联,我们还可以从许多其它的角度来说楹联以及对联,比如: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用宣纸竖写的两行联语也叫做对联,与中堂、条幅、扇面一样,是书法艺术的一种书写方式。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每逢春节在千家万户门前张贴的春联,以及其它红白喜忧事时,书写后张贴在门户上的也叫对联。从民间文学的角度,人们多少年来口耳相传的各类机敏人物以及神童才女故事中的奇联巧对,还有如“今世进士尽是近视”这样的绝对。从启蒙教育的角度,千百年来儿童在私塾中背诵的“天对地,雨对风”等对子歌,以及“独角兽、比目鱼”式的对课故事。
罗列了这么多复杂的对联现象,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楹联”的概念呢?
首先,让我们回到纯文本的层面,就像上面三副对联,它们应该是归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字呢?它们是不是属于文体,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文体?
我们先看一下《辞海》的“楹联”条目: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叫“春联”。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记述楹联的专书,有清梁章鉅《楹联丛话》。
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楹联“是诗词形式的演变”,那就应该是中国古典诗歌大家庭里的一个品种,也就是说楹联应该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这种文体的形式要求,也就是说格律要求,就是“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八个字。
通过对大量古今楹联作品的梳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楹联文体概念的更精确的定义:
对联是以独立使用的一组对仗句来表达特定主题的文体形式。
这是从文学文体的高度对于楹联文体的定位,因为楹联是传统的对偶修辞格式所独立演化而成的文体,所以在篇章结构上与一般的诗文大不一样,只是上下联对仗的两段式结构。其次,楹联虽然是从诗歌演变而来,但诗词都是押韵的,对联只讲究平仄声调而不押韵。
之所以强调“独立使用”,意在与其它的诗文中间出现的对偶句相区别,诗文中的对偶句只是诗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而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才可能构成楹联文体。
之所以强调“对仗句”而不说“对偶句”,是因为“对仗”一词本身就有着平仄声律方面的要求,而“对偶句”则只关乎字类,与声调方面的要求无关。
之所以强调“表达特定主题”,是要表明一般的楹联作品,是用来表情达意的独立文体,而那些不能表达主题的文字游戏式的“奇联巧对”,只是楹联文体中的一小部分“特例”。
对联文体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汇来表达,即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
楹联的文学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如诗如画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楹联的文学性是直接从中国古典诗词中继承而来的。
楹联还具有民俗实用上的规定性,所以楹联文体也体现出类似信函、通知、报告等实用文体的特点,比如说不管一个门店的经营状况如何,一到春节,总得贴出一副类似“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春联来。
此外,由于那些趣联巧对的存在,楹联还存在着一定的谐巧性,而且在正常的楹联写作中,也常常使用一些文字方面的技巧,比如郭沫若赠毛泽东联:“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比较心明眼亮的同学马上就可以看出,上下联的首句,嵌入了被赠者的名字。再如这一副题赠联:“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从字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技巧,但这副联的所有字,都是从王羲之《兰亭序》中一个个摘出来组成的楹联,这称为集字联。
介绍了楹联的概念和特点,下面我们简略讲一下楹联的创作方法,重点说一说楹联在形式方面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联律”要求,这样,还要从刚才说过的“对偶工整”与“平仄协调”两点说起。
1.对偶工整
对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中国人最喜欢使用对偶,这与我们使用的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方块汉字有关,因为这种文字非常有利于形成形式工稳的对偶。对偶修辞广泛存在于古诗古文、辞赋骈文、近体诗词等文体中,当对偶从一种修辞方式独立成长为一种文体形式,也就是对联文体的诞生。
要想在楹联创作中掌握并熟练运用对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1.1 区别字词的意义分类
对偶也即是形成文字上的“对称感”,而形成对称感的基础,就是相对的字词在意义上同归于一类。字词意义上相同、相反和相近,都属于相类的范畴,而同类的字词用来相对,也就形成了对偶。
字词意义的分类,首先分成四个大类:
第一是表示事物本身的字词,也就是名物词,大致等同于我们常说的“名词”,古人也称为“实字”。名物词可以总体相对,也可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宫室、服饰、饮食、动物、植物”等小类相对,越是小类的字词,对偶越工整。
第二是表示事物静止形态的字词,也叫静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的“形容词”。静词可以总体相对,也可以分成细类相对,分得越细对偶越显工整。如表示空间尺度:大、小、宏、微、细、长、遥等;表示时间和速度:快、慢、疾、缓、迟、速等;表示人物品性:善、良、恭、慈、仁、义等。
第三是表示事物动作形态的字词,也叫动词。动词可以总体相对,有时也可以分成细类相对,特别是把动作明显和动作不明显的分别相对。如明显的动作:打、走、抱、饮、飞、呼等;心理活动:思、怀、忆、恨、知、迷等; 还有一些没有动作:是、为、有、要、会、应等。
第四是各种没有实际意义或意义较为抽象的虚字虚词,包括我们常说的副词、介词、连词等,这些字词作为对联句子的极其次要的成份,意义又不明确,所以都可以相对。为了工整起见,各种文言虚词还要单独相对,如之、乎、者、也、矣、其等。
1.2 将同类的字词整齐放入对应位置
区分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安排到对应位置,即组成了对偶。这里所说的“整齐放入”,是指字词的长度对应,单字对单字,两字词对两字词,三字词对三字词。所谓“对应位置”,也有两个说法,一般是上下联之间的对应位置,这个是正常的安排;二是还有一种前后对偶的方式,称为“句内对”和“当句自对”,如武汉古琴台联: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还有一种上下联交错安排对偶的“交股对”,运用极少,就不介绍了。
1.3 熟悉传统的对偶辞格
掌握了上面两个步骤,也就足可应付一般的对联创作了,不过如果还想提高写作水平,还想读懂古人的许多对偶特例,这样就需要熟悉前人常用的对偶辞格。
首先是一些能让对偶更显工整的方法,如颜色对、数字对、方位对等,“青岛、苍山”“三天、千嶂”“人间、天下”;人名对、地名对、药名对、词牌名对等专用名词相对,“天长市、地久村”“白头翁、苍耳子”;双声叠韵对,“玲珑”对“温润”等。
其次是用变通的方式来拓宽对偶修辞的应用,如“互成对”就是用同义连用或反义连用的词相对,可以不论彼此之间的词性,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以“天地”来对“有无”。再如“借对”,“沧海、黄河”,沧借为颜色字“苍”。
2.平仄协调
对联文体不押韵,但比较讲究平仄声调的运用,最基本的规律,是上联关键位置的平声字,下联相同位置必须要对仄声,一副对联中最关键的位置是句尾的字,上联必须要用仄声,下联必须要用平声。
总体来说,要掌握对联的平仄运用,需要熟悉以下四点:
2.1 判断汉字的平仄
中国人区分汉字的声调较晚,南朝时的沈约等人开始把汉字分成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然后又把上、去、入三字归为仄声,这样全部汉字就被分成了平声和仄声两大类。随着汉字读音的变迁,入声字在北方语言中消失,其中的字被分到了平、上、去三声中,然后平声却又分化出阳平和阴平两大类,这样就形成了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读音,把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就是我们现代汉语的平仄声,同学们可以从现代平仄声调开始学写对联,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和水平的提高,自然可以过渡到运用古代平仄来创作。
2.2 区分句内的节奏
我们说任何一句话或是写任何一个对联句子,其中根据字词间停顿的长短,都可划分成一定的节奏。对联句子的节奏类型有四种:
首先是律诗句式,这是五言和七言句子最常见的格式,每两字一个节奏,最后一个字单独一个节奏: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其次,是词曲句式,这是一种五言联中“前一后四”,七言联中“前三后四”的句式,如:
得/山水/清气;
极/天地/大观。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再其次是骈文句式,就是四言和六言组合使用的句子,两字一个节奏:
门辟/九霄,昂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障/奇观。
最后,是一种古文句式,根据具体的语意来划分节奏。如:
当年/有/痛哭流涕/文章,问/西京/对策/孰优,惟/董江都/后来/居上;
今日/是/长治久安/天下,喜/南楚/故庐/无恙,与/屈大夫/终古/相依。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的句子,再配合一些“领格字”,就涵括了几乎全部的对联句式。
2.3 安排句内节奏点的平仄
不管什么句式的节奏,一个节奏不论是一字、二字或三字,其最后一个字称为节奏点。上下联的同一节奏点,必须平仄相对,而同一句内的前后相邻节奏点,应尽量做到一平一仄相交替。
律诗句式的平仄格式,完全遵循格律诗的两种平仄句式,使用时照着套即可:
四面/荷花/三面/柳;○仄○平平仄仄;
一城/山色/半城/湖。○平○仄仄平平。
春风/放胆/来梳/柳;○平○仄○平仄;
夜雨/瞒人/去润/花。○仄○平○仄平。
除了律诗句式是以“格式化音步”的方式形成固定的平仄格式,其余句式和其他节奏类型的对联语句,基本上是以语意的自然停顿来划分节奏,只在节奏点上注意上下联的平仄对立,注意本句内的平仄交替。古文句式因为节奏感较弱,所以通常可以允许句内相邻的两个节奏点不交替。有些词曲句式的前三后四的七言,前两个节奏点也时常不进行交替,也不视为出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平/○平/○仄
桃李杏/春暖/一家。○○仄/○仄/○平
2.4 安排多分句联句脚的平仄
多个分句的长联,其每一个分句的最后一字,称为句脚,多分句联句脚的平仄也要有所变化或交替。因为初学对联创作很少写多分句的长联,即便是三五个分句的楹联,只要在句脚做到有平有仄,有所变化也就可以了。
二、楹联文化与园林建筑
通过上面楹联概念、特点及格律要求的介绍,大家对于楹联文体应该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这只是一种狭义的楹联概念,涵盖不了我们身边丰富多彩的楹联现象,这样,我们就要把视角从“楹联文体”的高度,提高到习俗、艺术和文化的层面上,用“楹联文化”的概念进行概括。
1. 楹联文化
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楹联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亚文化现象。楹联文体诞生之后,与书法艺术、镌刻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相融合,与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教育相融合,在当代更是与社会组织、公共传媒、文化教育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包罗万象的楹联文化体系。所以我们说,楹联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文体,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庞杂的文化现象。
1.1 民俗楹联
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楹联习俗”这一项目。民俗楹联全方位地体现在节令、庆吊、行业、第宅等习俗所使用的楹联。
1.2宗教楹联
楹联与各种宗教文化相结合,产生出各个宗教以及民间祭祀所用的楹联。其中,佛教楹联影响最大、数量也最多。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都有宣传各自教义的楹联。民间祭祀则有圣贤祭祀、英列祭祀和家族祭祀等类型的楹联。
1.3民间文学对联
民间文学中的故事传说中包含一些对联故事,有些民间谣谚也会以对联的形式出现。对联与谜语结合,还可以形成一种有趣的谜语联,也就是用一副工整的对联当作谜面,供人们猜出背后隐藏的谜底。另外,诗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对联。最后,明清两代通俗小说极为盛行,明代中期以后,民间通俗小说逐渐与对联的产生了亲密接触,如《金瓶梅》《红楼梦》等。
1.4蒙学对对子
对联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古代蒙学读物,如《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然后是传统的“对课教学”,也即“对对子”。
传统的对课主要以“属对”的方式开展,属对即由老师出句,学生对句,字数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最初从一字、二字开始,逐渐增加到三字、四字,最后是五、七言的诗句。蔡元培先生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回顾他担任塾师时所教的对课的情形:
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又如出“桃红”二字,就要用“柳绿”或“薇紫”等词来对他;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工具,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所以对到四字课的时候,先生还要用圈发的法子,指示平仄的相对。平声字圈在左下角,上声在左上角,去声右上角,入声右下角。学生作对子时,最好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等到四字对作得合格了,就可以学五言诗,不要再作对子了。
1.5书法楹联
楹联书法是楹联文学与书法艺术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以书法艺术为载体,以楹联文体为内容,以上下联竖向对称书写为基本形式,在宣纸上书写后,再经装裱,供人展玩或悬挂起来欣赏。
严格意义的楹联书法,专指以宣纸对称书写对联,经装裱后用于中堂两侧悬挂或陈设于客厅书房墙壁上单纯供人欣赏的综合艺术品。楹联书法出现时间约在明代中晚期,由明末入清的书家,如傅山、王铎、朱耷、王时敏、朱彝尊等已有不少楹联书法作品传世,至清中期,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以及郑燮、邓石如、伊秉绶等一流书家均书写过大量的楹联书法作品,楹联书法从书写格式到题款用印等均日臻丰富和完善。进入近现代,随着楹联文体自身发展到鼎盛阶段,楹联书法也与之一道进入一个巅峰时期。林则徐、翁同龢、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吴昌硕以及同时兼为楹联大家的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把晚清的楹联书法创作推向了极致。承晚清楹联书法之绪余,民国时期也是楹联书法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梁启超、李叔同、李瑞清、于右任等书法名家都留下了数量极为可观的楹联书法作品。
2. 建筑园林楹联
楹联与建筑园林艺术和书法艺术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建筑园林中的楹联,与景观和建筑相交融,成为包括建筑装饰、联板制作以及书法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楹联与传统建筑的内部结构无关,而是作为建筑外部装饰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中国古典建筑十分注重外部装饰,充分运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等装饰元素,以达到“富丽堂皇”“典雅精致”的艺术效果。匾联,是传统建筑中文字装饰的主要载体,在提升格调、营造意境等方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如《红楼梦》中所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中国古典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形制上的均衡对称,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城市构筑和宫廷、庙宇建筑群设计乃至居家院落的布局,其平面结构都讲究中轴线的对称,其中单体建筑也普遍存在着以门为中心的左右对称。这种建筑布局上的左右对称,隐含着视觉心理上的一般要求,也有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要求,这就给同样左右对称的对联艺术,预留了孕育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对联雅称为楹联,实指门前两根楹柱上所悬挂的对联,所以对联与传统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结缘,主要体现在传统的“门文化”上。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时具有实用的功能和文化的功能。辟邪禳灾和迎祥接福是门文化的两个重要内容,分别衍生出了“桃符习俗”和“春帖子习俗”,这两种习俗在明代中早期,共同催生出以红纸书写对偶语句分贴在门两旁的“春联习俗”。
由于春联只能在节日期间对门起到装饰作用,门上在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空白,所以出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明代中期一段很短的时间内,传统的“门文化”就发展出了由竹木等材料镌刻对偶语句,适用于第宅、官署、祠庙以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等各式建筑,可以长期悬挂的楹联形式,从而把“祈福迎祥”的功能进一步上升为“抒情达意”的功能。
由建筑外形的对称,衍生出建筑内部空间的对称,这就为对联从室外的门上移到室内打下了基础。古人称正厅迎着门的地方为中堂,一般要摆放长条案、八仙桌,两侧各放一只扶手椅或太师椅,这种组合称为中堂家具,形制左右对称,美观庄重。条案居中可供祖先牌位或神佛塑像及香炉,两侧对称陈设花瓶烛台等。而中堂朝门的墙壁上,则居中悬挂一幅四尺整张的书画或人物像,两侧悬挂对联一副,书画对联均挂轴装裱,正上方再置一横匾,或书堂号斋名,或书四字警语,这套字画组合称为中堂书画。中堂家具与中堂书画构成了中正典雅、对称均衡的中堂装饰模式。
谈到建筑艺术与楹联的关系,还必须涉及到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载体,就是书写并镌刻了对联的两块联板,对联通过这个承载物才成为建筑物有机的组成部分。联板一般为木质,尺寸和色彩上要与整个建筑相谐调。联板适合悬挂于门框或墙壁上,但在悬挂于圆形楹柱时,则会产生圆柱与直板难以贴合的情况,所以后来又出现了与圆柱弧度相近的圆弧形联板,被形象地称为“抱柱联”。随着时代的发展,联板的材质和形制开始丰富多彩起来,出现了竹子、砖石、金属、陶瓷及玻璃制作的对联。如:
清代吴山尊用玻璃制作出正反面观看内容相同的“玻璃联”,《楹联续话·卷四》引黄右原语:“从来联语,纸书居多,或刻以竹木,或用漆加云母石,且有嵌牙玉者。至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惟字画不能无反正之嫌,学士又运其巧思,使之表里如一。其句云:‘金简玉册自上古;青山白云同素心’。上制一横额,题‘幽兰小室’四篆字,又请孙渊如观察以双款篆书‘山尊先生’‘孙星衍’七字,正面反面,并是一样,其巧不可阶如此。”
清代李渔曾独创有两种颇具个性化的联板,一是用木板裁为蕉叶形状的“蕉叶联”,一是用竹子制作的“此君联”。《闲情偶寄》介绍“此君联”时说:“截竹一筒,剖而为二,外去其青,内铲其节,磨之极光,务使如镜,然后书以联句,令名手镌之,掺以石青或石绿,即墨字亦可。以云乎雅,则未有雅于此者;以云乎俭,亦未有俭于此者。不宁惟是,从来柱上加联,非板不可,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抵牾,势难贴服,何如以圆合圆,纤毫不谬,有天机凑泊之妙乎?”由此来看,前述“抱柱联”的出现,应该也是受到了“此君联”的启发。
下面按古典建筑形制的分类,各举一二副名联佳对的例子:
2.1宫殿联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康熙题北京乾清宫联
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
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
——乾隆题北京太和殿联
2.2厅堂联
案牍为劳,安有余闲临水榭;
沧桑屡易,幸留胜境养天机。
——刘坤一题南京煦园荷花厅
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
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陶澍题上海豫园三穗堂
2.3楼阁联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吾与白鸥盟。
——端方题武汉黄鹤楼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宋荦题南昌滕王阁
2.4轩榭联
从北道来游,花月留题,寄闲情在二千里外;
占东吴名胜,亭台依旧,话往事于三百年前。
——魁元题苏州拙政园倚玉轩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
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李渔题南京芥子园月榭
2.5门坊联
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
皇图千祀永,尧天舜日启青阳。
——康熙题北京乾清门
碧海仙槎,心神飞越;
丹崖琼阁,步履逍遥。
——费新我题山东蓬莱阁人间仙境坊
2.6台联
彩石万方凝碧血;
悲歌一曲落狂飙。
——马萧萧题南京雨花台
2.7桥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佚名题赵县安济桥
2.8舫联
石如可转,趁四壁风来,恍入水云乡里;
舫若能移,待一池月上,胜游冰玉壶中。
——张荣培题苏州狮子林石舫
2.9亭联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黄奎元题昆明翠湖碧漪亭
2.10塔联
大梦忽闻钟,任他烟雨迷离,还当醒眼;
浮生真类雁,看到天花欲坠,我亦回头。
——佚名题衡阳回雁塔
2.11廊联
书遇会心皆可读;
泉能蠲虑剧堪听。
——乾隆题中南海千尺雪廊
由以上联例可以看出,各类建筑楹联的内容,也与该建筑的形制关系不大,而是与建筑的名称、功用、周边景观以及历史典故有关。同时,还与题联者的身份地位,存在很紧密的关系。
三、楹联在当代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楹联,是古典建筑的眼珠和灵魂,没有配以楹联的任何园林建筑,都是缺乏文化底蕴的表现。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社会上古建筑的大量修复,以及仿古建筑的大量涌现,对于楹联作品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许多景区自发开展了面向社会的征联活动,各级楹联组织也经常受邀为一些古建园林编撰楹联。
近几年来,我曾应邀主持了不少景区古建楹联的总体征集或约稿活动,下面选出山东即墨古城、江苏金坛默元、江西吉安进士文化园和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园四例,把相关设计资料及楹联作品进行展示。
1.山东即墨古城楹联(以古城一角的展馆楹联为例)
即墨古城展馆楹联匾额布局设计图
图1-1
图1-2
图1-3
展馆楹联(第一次提交作品,非确定选用稿)
东侧两附房(三柱联)
辽宁 谢 毅
耀古辉今,一部莲经灿;
出奇制胜,万牛火阵雄。
感天动地,千秋义骨香。
江苏 杨庆军
文史于心,棣棠长睦;
清流在耳,商海不争。
大德无虚,人情自暖;
展厅东部展板区
江苏 周黎霞
独步春秋殷盛地;
重光山海太清居。
山海太清居,诗仙奉帚;
春秋饶沃地,商旅成云。
江苏 蒋东永
墨水长流,人文传一脉;
古城卓立,风物秀三齐。
泉眼含情,柳腔流韵;
花边织锦,老酒飘香。
浙江 应绿霞
百里青山容啸傲;
千年墨水著经纶。
史溯先秦,名扬东鲁;
灵山放鹤,胜地聚仙。
北门连廊方亭
江苏 汤洁
邀一亭春意,摇红漾碧;
共千载人文,追昔抚今。
山东 苏振学
揣来沧海日;
揽尽墨城春。
万里采风,笔濡墨水;
一城聚雅,酒煮沧桑。
江苏 魏艳鸣
三齐尽在凭临处;
万象原来俯仰间。
陕西 王天性
园里芳菲,春秋消息;
馆中文物,世上沧桑。
游园自带怡人意;
阅史隆增济世心。
启秀亭
广东 赵秀敏
看琼草瑶花,真如梦幻;
伴明山秀水,纵览古今。
墨园亭榭
重庆 俞劭华
墨客投何处;
(白居易《春送卢秀才下第游太原谒严尚书》)
园林无俗情。
(孟浩然《李氏园林卧疾》)
河北 白国成
风补亭虚声四面;
花筛日碎影三分。
天津 韦化彪
灵收墨水三,适开胜境;
韵借齐烟九,聊补长空。
江苏 卜用可
四面清风邀小憩;
一园深翠佐高吟。
展馆西门
四川 贾雪梅
几千年郡邑替兴,桑海犹遗名物美;
数百里人文辉映,风云再现古城雄。
广东 黄立溢
东鲁有名城,片时可读春秋史;
西门寻展馆,触物遥思礼教邦。
室内长联
北京 刘太品
东临沧海而鱼盐利,西眺良畴得菽麦丰,几百里川原似画,清景绝佳时,更遥瞻鹤山紫气、鳌山剑气;
通都大邑以殷盛名,雄才高义享圣贤誉,数千年史迹如烟,新城崛起处,宜共赏墨水澄波、沽水玉波。
2. 江苏金坛默元酒店楹联
如意小镇商务会所默元楹联(提交作品,非确定选用联语)
一、迎宾榭
月上天心,谪仙醉也;
风来水面,佳客陶然。
二、石牌坊
高怀涵妙理;
逸趣满芳园。
三、四面亭
文脉数名区,洞天福地;
乡贤开阆苑,紫气惠风。
篁翠枫红皆画意;
风清月白动诗怀。
四、南门厅
以墨为缘,集幽思丽藻;
临湖而筑,挹风月水天。
五、轩屋
日省吾身,谨而守默;
周行天道,贞下起元。
双岛漾天光,流霞泻玉;
一湖通地脉,叠翠染枫。
六、北门厅
与鸥鹭盟,得山林趣;
伴烟霞侣,结翰墨缘。
七、书斋
汉韵唐风,春秋在抱;
吴吟楚色,翰墨结缘。
墨染湖山湖染墨;
缘随意趣意随缘。
八、六角亭
飞檐三羽排云鹤;
枕水一条卧月龙。
九、画轩
左右丹青,松石恬熙涵道妙;
春秋风月,烟云舒卷得天和。
十、船舫亭
四面鸟声陪客久;
一窗云影入山深。
十一、西门
默然以善,濡墨为缘,四序烟波心自适;
元尔归真,筑园撷秀,一湖风月趣方清。
十二、大牌楼
有水榭迎宾、精舍栖身,如意名园新结构;
瞻洮湖碧浪、茅山紫气,金坛福地久传扬。
晴雨宜人,欲尽览绮丽春光,清幽秋景;
风情入抱,莫辜负满园才气,千古文心。
十三、嘉实馆
小园筑苍崖碧沼,但任仁乐山、智乐水;
大块供疏食遨游,不妨左持酒、右持螯。
十四、照壁
樽浮绿蚁,怡情宝地;
园绽红梅,如意芳春。
默元楹联刻挂使用实景
图2-2
3.江西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楹联
中国进士文化园楹联设计资料
图3-2
中国进士文化园楹联(以中国进士博物馆入口联为例。系确定选用联语)
中国进士博物馆·大门
云锦天章,熠熠群星连北斗;
琼林桂苑,巍巍华构峙南天。
——康永恒
文脉壮千秋,鱼龙变化题金榜;
德风滋九夏,骐骥联翩步锦程。
——卜用可
擢第荷恩荣,虎榜科名崇圣手;
读书期报效,龙门声价证初心。
——刘太品
中国进士博物馆·二进
五色文章光盛世;
三春霖雨济苍生。
——常 江
绍圣希贤,于斯为盛;
匡时报国,舍我其谁。
——楼立剑
拔取英才,千秋金榜灿;
观瞻盛举,百尺玉阶高。
——贺宗仪
一等功名,扶社稷心怀百姓;
四知品格,守清廉德润千秋。
——蒋有泉
4.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园楹联
今天讲座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2019年6月13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