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狱 到天堂
原标题:从地狱 到天堂
作者:王秋海
公元4世纪,在古埃及亚历山大城中活跃着一位美丽妖娆的泰依丝,她在无尽的爱慕中纵情享乐。而圣僧却在沙漠中的修道院修行,虔诚地笃信上帝。圣僧年轻时曾险些踏进名妓泰依丝的大门,但后来泰依丝的美貌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中。他坚信上帝要指引他将这位沉迷于纸醉金迷生活中的金粉女从世俗欲念中拯救出来。衣着破旧的圣僧于是跋涉到亚历山大,与明艳动人的泰依丝见面,一个为拯救而来,一个却心怀鄙夷。
在圣僧的苦苦感化下,泰依丝终于意识到自己虽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但盛名之下的她却有年华不再、容颜衰老的隐忧。为了求得生命的永恒和内心宁静,她决定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决绝地出发,同圣僧一起前往修道院做修女。而此时的圣僧却被泰依丝美丽的外表与闪烁着灵性光芒的内心深深打动,他失去了内心安宁,陷入对泰依丝的爱恋无法自拔。他游走四方寻求解脱,终究无济于事。当他终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回到泰依丝身边时,后者已病入膏肓,带着不灭的灵魂的信仰走向“天国”。
这便是法国作家法朗士创作的小说《泰依丝》的故事情节,四年后的1894年,法国作曲家马斯涅将其改编成歌剧首演。剧中最著名的曲子是《冥想曲》(又叫《沉思》),描写泰依丝决心摈弃享乐皈依上帝,最后达到内心平静的内心纠缠。乐曲结构为虔诚动听的行板,第一段宁静祥和,小提琴奏出抒情性主题,犹如少女虔诚地敞开心扉企求上帝饶恕。第二段数次转调使音乐呈现不稳定情绪,表现了泰依丝思潮涌动的内心矛盾。第三段又恢复平静,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虔诚的祈祷得到了实现。小提琴在结尾处推向高音,以逐渐微弱音响慢慢结束,仿佛净化的灵魂飞向上界。剧中泰依丝行走在沙漠、抵达修道院后以及后来弥留之际时,这一曲调反复出现了五次,贯穿始终,强化了音乐深邃的宗教感。婉转抒情的旋律使《冥想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涅的代表作品。
马斯涅除了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动领域在于歌剧,特别是喜歌剧。他自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到意大利进修三年,在那里结识了李斯特,并经后者介绍收了一个贵族小姐作为学生,她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妮侬。
马斯涅返回巴黎后,致力于写作歌剧和管弦乐组曲等,他的一些声乐作品带有舒曼影响的印迹,同时也隐约可见抒情性声乐风格。1878年-1896年,马斯涅还担任了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19世纪70和80年代,马斯涅达到了他创作的辉煌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马斯涅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有歌剧《泰依丝》《莎芙》等。马斯涅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20世纪,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的《泰依丝》等作品才再度走红。人们尊他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以创作美妙抒情旋律著称,他于1912年患癌症死于巴黎。
《冥想曲》旋律悠扬动人,似乎是坐在海边,手端咖啡休闲消遣的曲目,但它却是一首表现灵与肉、欲念与虔诚、毁灭与救赎抗争的富有人性深度的作品。
这种人性中欲望和理性之争,也是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的主题。公爵让安哲鲁代他行使统治维也纳的职责,一位叫克劳狄奥的青年使一位年轻小姐怀了孕。安哲鲁按照法律判处青年死刑。克劳狄奥托他姐姐依莎贝拉向安哲鲁求情。安哲鲁对美丽的伊莎贝拉动了邪念。他表示:如果伊莎贝拉把处女贞洁献给他,他可以饶她弟弟一命。伊莎贝拉坚决拒绝。公爵用计谋揭穿了安哲鲁的卑鄙行径,保全了克劳狄奥的性命和他姐姐的贞洁。安哲鲁执法严谨、摒绝嗜欲,但却对伊莎贝拉起了淫心,以她的贞洁相要挟,与《泰依丝》中原本虔诚的圣僧由圣人成了罪人,罪人泰依丝的灵魂却升入了天堂如出一辙。这种伪善的道德沦丧实际上是禁欲主义者被压抑的欲望的体现,而长期刻意的禁欲必然会导致扭曲的爱情悲剧。(王秋海)(王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