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IP改编是否有《后来》?《同桌的你》《栀子花开》一起赛一赛?

文娱价值官解读:

2018年第19周,《后来的我们》上映仅9天,票房就破12亿,有何炅警告刘若英在前,深陷刷票风波在后,但《后来的我们》还是打了个漂亮的开场仗。

继网文之后,音乐IP影视化改编正在成为下一个“香饽饽”。

撰文丨秋葵

编辑丨沈多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这首几乎参与了大多数80后、90后的情窦初开的初恋和遗憾渐远的失恋的《后来》,至今还是很多KTV排名前十的热门曲目。

18年过去了,奶茶终于把这首每次开演唱会,必定万人合唱的“神曲”,打着情怀的旗号拍成了一部超长版MV,而且已经确定会赚得盆满钵满了。在《后来的我们》之前,有《同桌的你》、《栀子花开》,之后,还有《为你写诗》、《一生有你》摩拳擦掌,音乐IP影视化之路正在加快,可以预见,《后来的我们》的成功又会催生一批“神曲”以情怀为名登上大屏幕。

别打着情怀的幌子拍超长MV

如果不在上映当天就爆发大规模“退票事件”,那么《后来的我们》真的可以作为继《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泰囧》、《前任3》之后,又一个“以小本博大利”的电影营销案例,而长久的为中国影业所津津乐道。

暂且不管退票风波,《后来的我们》本身的品质其实和它的豆瓣评分一样,刚刚在及格线以下。无论精心粉饰的流水账还是故作腔调而无处安放的乡愁,这部电影和真实的生活永远隔着一层窗户纸,充满着一种空洞的散文气,到头来靠田壮壮撑着全场局面。

每当两位主角在他们甜蜜与争吵的间隙说出为观众量身定做的“金句”时,都令我瞬间出戏,也更加怀念歌曲《后来》当时带给我们的真如栀子花一般的淡淡感情。

虽然《后来的我们》取得了一场叹为观止的营销胜利,但观影过程犹如被一双黑手掰开了嘴灌下几十篇10万+爆款文,没有一场完整连贯的戏,几乎都是攒的鸡汤和台词,真的和情怀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音乐IP影视化改编之路上,《后来的我们》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但极有可能是最幸运的那个。靠着情怀、靠着真真假假的营销、靠着刘若英这三个字,《后来的我们》一扫之前音乐IP改编多数沦为炮灰的阴霾,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

2014年,高晓松的歌曲《同桌的你》改编成同名电影,开启了国内音乐IP的改编化之路,此后,《栀子花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陆续被搬上大小荧幕,不过,这些都不怎么成功,被观众贴上“三俗”、“油腻”的标签,票房口碑都一般,正因为如此,当刘若英要开拍《后来》时,在《栀子花开》栽过跟头的何炅才给奶茶一个善意的警告。

这次,《后来的我们》无疑又给那些“神曲”打了一剂强心针,不久前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吴克群就带着《为你写诗》的女主角,新人演员周依然亮相开幕红毯,又一部借着“神曲”躯壳,故事似曾相识的超长MV已经在拍中。

卢庚戌执导的电影《一生有你》不久前刚在南京举行了见面会,这部去年12月已经完成拍摄,正在进行后期制作的电影,想必会借着《后来的我们》的余温,努力提档。这部卢导口中致敬那段青涩的回忆,纪念那些“未曾拥有但始终牵挂的人”的小清新,希望最后别拍成“一生油腻”。

一首“神曲” 距离一部电影有多远?

事实上,无论一首歌曲如何经典、如何深入人心,但因为载体不同,它和电影毕竟还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要想把一首歌蕴含的情怀扩展成同样感人的故事,有时候比另起炉灶重写一部电影更难,毕竟在一个小框架内进行命题作文,受的局限实在太大。

同时,音乐IP改编的这些歌曲大都是传唱度较高,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创作者不仅要创作一个优秀的剧本,而且需要使听众在观看时总会有不同的联想,这就对编剧有很高的要求。

讽刺的是,对编剧和导演有着更高要求的音乐IP改编,在现实中却成了很多歌手圆导演梦、在影视市场捞钱的一个捷径了。在影视圈,演员编剧制片摄影这类人转行当导演观众还能理解,但是既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也没有相关经验的歌手,拿着自己的一首成名曲,找几个刚入行的编剧攒出一个故事,这就是赤裸裸的圈钱。

适合改编成电影的IP,观众首先要有一个情结,很显然,这些音乐IP都具备了这个情结,但是相比网路文学已经有成熟的故事架构和人物,音乐IP有的仅仅只是一个情结,由一首歌扩展到一部电影,故事必须在契合原有歌曲的情怀的基础上,又要有所超越,诠释出原有歌曲的意境与情感,而非单纯地将剧情变为歌词续写,或只是将歌曲生搬硬套,让电影沦为一部加长版MV。

因此,音乐IP的影视化改编如果情节如果设置不巧妙,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俗”。很不幸,之前几部音乐IP被搬上大荧幕都不太成功。

《同桌的你》由高晓松监制并参与编剧的电影《同桌的你》,不接地气却还硬生生地要制造一些“戏剧化效果”以博取观众的一丝“情感共鸣”或“观影享受”,表现得又如同初级商业微电影一样的水平,沦为各种网络段子的大杂烩。为了带动观众情绪,影片多次使用《同桌的你》作为配乐,不过还是难掩这部电影的失败,为了显得有故事而制造故事。

同样,《栀子花开》也有类似的通病,何炅老师无为而治,不渲染情节,不雕琢细节。看似很清淡,其实是淡而无味,在长时间没有冲突、没有笑点的电影中,观众只能刷刷手机,偶尔抬头看下银幕上的脸。最终,4亿的票房虽然已经超出预期了,但相对于差不多时间上映的《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大圣归来》的票房而言,这部改编电影实在算不上成功。

音乐IP的商业价值在哪儿?

相比网文IP高额的版权费,以及逐渐枯竭的资源,音乐IP正在成为业内关注的新焦点,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就是价格被低估了,据说方文山10首歌曲版权费加在一起还不及一本热门小说。同时,音乐是生命力比较长的艺术作品,主题明确,原创性高,经典的音乐IP生命力远超电影和电视剧,更能勾起大家怀旧的情绪和回忆,这些都是影视化的天然优势。

就影视化过程看,歌曲改编成电影,一般都是青春故事,取景方便,拍摄时间也不长。相比其他小成本电影,它更有知名度和受众基础,投资风险较小,商业逻辑更能被市场所认可。

不过,对于非科班出身并且无导演经验的“跨界名人”来拍电影,完全是外行指导内行,这也是之前多数音乐IP改编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弥补导演专业的欠缺和故事本身的乏力,电影只能依赖于找一些高人气、强流量的明星做主演,用明星自己的流量和音乐本身的情怀号召力去吸引观众,这样的模式显然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因此,噱头毕竟不能长久,好好讲一个故事,特别是讲一个好看、走心的故事,才是观众最在乎的根本所在。音乐IP影视化改编的关键仍然是要花时间去打磨剧本,真正把一个好故事和原作中的意境完美融合,以一种更广阔的思路进行剧本的创作,将内容丰富,情节细化,千万别再攒那种题材随大流、剧情小儿科、借梗无创新的故事了。

此外,在娱乐圈,演而优则导的情况并不少,但歌手去当导演真的不合适,电影是一门严肃的艺术。严肃需要思考,艺术需要雕琢。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更多的取决于它的题材深度、导演对镜头语言的理解、剪辑师对节奏的把握、影片的摄影和调色、故事情节里有没有冲突和戏剧性,一个歌手显然不具备这些素质。一首传唱良久的经典歌曲要想变成一部成功的电影,还是需要专业导演操刀。

希望《为你写诗》和《一生有你》,接下来都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原创声明】

(0)

相关推荐